本研究主要側重於分析兩個特定版本的台灣高中歷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全面性。儘管如此,這兩個版本仍代表了台灣歷史教材中普遍存在的“去中國化”現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研究結果對於理解台灣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問題仍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認識這個問題,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納入更多版本的歷史教材,考察更多的案例內容,以獲得更全面的認知。
兩岸在民族、語言和文化上有共同的根基,而這種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在兩岸人民中引發了天然的認同感和親近度。因此,後續研究可以從文化、語言和民族同源的深厚基礎出發,對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敘事方式進行全面審視,以便更準確地理解歷史,也增進兩岸的深度交流和理解,強化兩岸人民的情感認同和文化共享。有理由相信,這會對增進兩岸的深度交流和理解、鑄牢民族共同體的進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促進兩岸青少年交流的幾點建議
在識別了台灣高中歷史教材通過三種敘事手法對台灣青少年產生了身份認同影響後,基於兩岸文化同源,本文提出四點策略,以促進兩岸交流並破除台灣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誤區:
(一)增強兩岸教育交流:兩岸應增加教育交流活動,比如建立學生交換項目,組織雙方教育研討會,以促進兩岸教育系統的互動和理解,尤其是在歷史教育方面。
(二)歷史教育資源的共享:可以通過共享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包括歷史文檔、電子圖書等,讓兩岸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到各自的歷史教材和教學資源,這有助於他們突破目前教材的局限,更準確而客觀地理解歷史。
(三)提供更全面的歷史教育:鼓勵兩岸的教育機構,特別是在台灣,提供更全面、更公正的歷史教育,以減少誤導和偏見的出現。可以通過改進教科書,引入更多來源的歷史材料,讓青少年能從“自身”而不是“他人”的角度重新瞭解自己的歷史。
(四)加強兩岸歷史和文化認同的教育:重視並強化兩岸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認同感,讓他們理解並珍視自己的文化根源。可以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學習中華傳統藝術以及講述兩岸共同的歷史故事等方式,提升和強化青少年的身份認同。
通過實施這些策略,相信可以幫助台灣和大陸的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歷史和文化,打破歷史教材對他們的心理暗示,增強他們的身份認同,促進兩岸的交流和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是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1年度課題“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研究”(批准號:FJ2021T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