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民進黨“總統”大選的失敗,幾乎已是各界選前一致的預期結果。很多人將失敗的責任歸結到陳水扁身上,這種說法,正確而不深入。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指出,事實上,民進黨敗選的原因,從選舉過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整個選舉從頭至尾,謝長廷一直陷在苦戰之中。謝長廷向有民進黨智多星之稱,在民進黨初選中,能於逆勢中擊敗擔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本領可謂高強。然而我們觀察謝長廷在“總統”大選與民進黨內初選時的表現,有判若兩人之感,不僅格調不高,屢屢作人身攻擊,更沒有清楚的策略,似乎是困獸之鬥。為什麼會如此?顯然這不是謝長廷個人的因素,而是民進黨的問題。
社評指出,民進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策略惰性”與“基因突變”兩大問題。政黨競爭,就像企業競爭,必須對競爭環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掌握趨勢的變化以及對手的改變等等,並據以調整競爭策略。然而經常有些企業,認為以前成功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不願輕易改變既有的策略。一方面,策略調整往往牽涉到結構與資源的重組,另一方面,也牽涉到價值觀念的改變。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產生策略惰性。戴爾電腦崛起時所採取的直銷策略,曾是企業教科書的經典範例,但也因策略惰性,未能體察筆記型電腦發展的趨勢,結果走向了衰敗的命敗。
民進黨過去打族群與兩岸議題的策略,非常地成功,讓國民黨吃盡了苦頭。民進黨也因此產生了策略惰性,每逢選舉都採同樣的策略。去年的“立委”選舉,民進黨拿蔣介石開刀,為中正紀念堂改名,策略思考與過去如出一轍。謝長廷打“總統”選戰,仍未能跳出窠臼,或稱國民黨強姦台灣女兒,或稱“共同市場”為“一中市場”,甚至於編查甫查某的反中順口溜。
事實上,民進黨上下都輕忽了馬英九這幾年為國民黨轉型所做的努力,包括與二二八遺族的和解,以及最近的Long Stay等等,這是一個由量變慢慢化為質變的過程。對馬英九的努力,民進黨或者嘲笑,或者不在意,這些都是策略惰性的具體表現,在“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已經嚐到了苦果。
社評指出,與策略惰性有關的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基因突變。政黨的基因是他的主要黨員與群眾。民進黨最初的主要黨員與群眾,展現了清廉、民主、人權、台獨等等基因,使民進黨不斷吸取社會的能量,並取代了國民黨成為執政黨。但這幾年來,民進黨許多重要黨員離開了,包括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沈富雄、葉耀鵬等等,或者被排擠了,如林濁水等等,或者去世了,如陳定南。民進黨現在只剩下台獨這個單一基因,而且是近親繁殖,自然發生基因突變。
民進黨的基因突變,造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真誠面對環境的變化,還把國民黨當成一個世代前的國民黨。第二個問題就是失去了許多原有寶貴的價值,陷入貪腐而不可自拔。第三個問題,則是缺乏系統性思考問題的能力。民進黨長期習慣於單一策略、單一議題,對台灣的未來並沒有一個整體性的願景,想問題,既不深入也不週延。這也是民進黨治國無法交出漂亮成績單的原因。
民進黨現在需要的是新的DNA,新的策略。這一次選舉,應該可以讓民進黨覺醒。從民主鞏固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期待民進黨在選舉後能迅速展開基因重組的過程,找新的DNA,注入新的活力與策略,這才是台灣全民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