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以後,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運作,並對理財產品的非標債權資產配置比例進行了嚴格限制,隨著轉型過渡期的臨近,銀行加快了傳統不合規老產品的清退,推進淨值化轉型;二是存續老產品定價較高,該部分產品大多仍存在“剛性兌付”問題,而當前市場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資金成本較低,新增投資品收益下行,容易出現成本與收益倒掛現象,出於資金成本控制考慮,部分銀行適時採取了終止高收益產品的運作方案。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指出,這些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要在過渡期結束前(2021年底前)完成存量資產整改工作,銀行清退的這部分產品不符合資管新規要求,銀行需要逐漸壓降存量資產規模;另一方面,自2018年初以來,隨著流動性趨於寬鬆,市場利率及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跌,而過去銀行發行了很多高收益的長期理財產品,銀行成本壓力凸顯,所以開始清退部分高收益理財產品。
保本理財壓降效果明顯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銀保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加強了法律制度和規則體系的建設,相繼出台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等監管規則。
“資管新規”的重點在於打破剛性兌付、推動產品淨值化轉型,以及壓降非標資產,對於不符合監管要求的“老產品”,要求金融機構有序壓縮遞減。
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一年,不過各家銀行也在持續推進存量保本理財產品及老產品壓降工作,其中不少銀行存續理財產品已經全部整改為非保本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