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廣東深圳,新能源汽車有序充放電,為家庭用電提供有力支持;廣西桂林,漓江排筏憑借“油改電”開啟環保新篇章;新疆喀什,光伏板匯成“藍色海洋”,將太陽能轉化為綠色電能……這些鮮活的場景,是我國各地積極探索綠色轉型的生動寫照。
新時代以來,中國成為綠色轉型發展成效最明顯的國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後,皆因中國言出必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財稅、金融、投資、價格、市場、標準“六大”政策體系,是支撐全面綠色轉型的“四梁八柱”。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康艶兵在做客《中國經濟微觀察·專家談》欄目時表示,《意見》不僅確立了 2030年和2035年的綠色轉型總體目標,涵蓋了資源產出效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等具體指標,同時我國已作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重宣示。要實現這些目標並非易事,需要付出艱辛努力,需要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康艶兵表示,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意味著要以更低的能源資源消耗、更少的碳排放以及更小的生態環境代價,高質量支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意見》用大量篇幅,提出了財稅、金融、投資、價格、市場、標準“六大”政策體系,體現了政策體系對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保障作用。
從實踐來看,政策支持綠色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康艶兵表示,當前許多國家紛紛採取補貼、貼息、稅收抵免等政策措施,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清潔能源技術產品給予激勵支持,值得我國深入研究與借鑒。
《意見》提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雙碳’戰略引領加速能源革命,進一步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成為新時代形成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源泉。我國綠色低碳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可為。”在康艶兵看來,四個重點領域值得關注:一是能源動力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催生的新質生產力;二是以節能降本提質增效為內生動力的技術創新迭代升級催生的新質生產力;三是跨領域跨行業能源供需綜合系統智慧化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四是負碳技術創新催生的新質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