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科技 ->> 國內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技術出海”看創新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25-03-25 16:44:32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反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造福世界,正是中國堅持開放創新的一個縮影

  中國的科技創新並非獨善其身,而是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機遇,推動實現成果共享、生態共建、發展共贏

  前不久,一則消息在汽車行業引起不少討論。據報導,東風旗下嵐圖汽車等自主新能源品牌,已向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輸出技術,包括“三電”總成、混動技術等。

  不只是東風汽車。小鵬汽車與大眾集團合作研發純電汽車,上汽集團攜手奧迪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平台,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近年來,汽車行業“反向合資”“技術出海”的故事,屢屢引發關注。

  關注的熱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與現實的“反差感”。

  曾經,在中國汽車產業篳路藍縷的起步階段,技術話語權大多掌握在國外車企手中,合資是學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為國內產業鏈構築基礎的重要途徑。

  而當下,合作的生態已悄然改變。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智駕解決方案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讓本土品牌積蓄了更強的競爭力。合資汽車,這個曾被冠以“市場換技術”敘事的老主角,在新能源時代開啟了接受“技術反哺”的新篇章。

  從學習追趕者到技術輸出者,角色轉變何以可能?

  這是靠自主創新“拼”出來的。從國產大算力芯片、激光雷達,到混動技術、智能駕駛技術,沒有一個個關鍵技術的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怎能實現彎道超車、領跑全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