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反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造福世界,正是中國堅持開放創新的一個縮影
中國的科技創新並非獨善其身,而是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機遇,推動實現成果共享、生態共建、發展共贏
前不久,一則消息在汽車行業引起不少討論。據報導,東風旗下嵐圖汽車等自主新能源品牌,已向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輸出技術,包括“三電”總成、混動技術等。
不只是東風汽車。小鵬汽車與大眾集團合作研發純電汽車,上汽集團攜手奧迪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平台,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近年來,汽車行業“反向合資”“技術出海”的故事,屢屢引發關注。
關注的熱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與現實的“反差感”。
曾經,在中國汽車產業篳路藍縷的起步階段,技術話語權大多掌握在國外車企手中,合資是學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為國內產業鏈構築基礎的重要途徑。
而當下,合作的生態已悄然改變。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智駕解決方案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讓本土品牌積蓄了更強的競爭力。合資汽車,這個曾被冠以“市場換技術”敘事的老主角,在新能源時代開啟了接受“技術反哺”的新篇章。
從學習追趕者到技術輸出者,角色轉變何以可能?
這是靠自主創新“拼”出來的。從國產大算力芯片、激光雷達,到混動技術、智能駕駛技術,沒有一個個關鍵技術的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怎能實現彎道超車、領跑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