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必須打破市場永久繁榮的迷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4 08:48:13  


 
  此時,均衡的生產結構已經受到擾亂。在一個給定的經濟體系中,此一部分所占用資源膨脹,則其它部分資源就吃緊,無法消化那些繁榮部門的產出。其它部門為圖生存,也要求銀行增加信貸。這將推動銀行提高利率,資金開始吃緊。那個畸形繁榮的部門的資金鏈突然斷裂。企業家看清了現實,他們不得不糾正自己的錯誤,撤回投入到繁榮行業的投資,從而導致這些行業衰退,并引發整個社會陷入衰退狀態。由於資本不是同質的,而是異質的,無法立刻轉做他用。所以,調整不可能瞬間完成,而必須耗費相當長時間,這段時間就是衰退期。 

  然而就在人人都以為世界已經克服了經濟周期,而進入永久繁榮--1929年有人這樣預言的,2000年以來很多人也是這樣預言的,但可惜的是社會規律并不以個人的美好意願而為之改變--經濟進入衰退。 

  進入衰退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哈耶克早在1929年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政府什麼也不用做,讓市場自行恢複其均衡狀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或許可以救一時之急,但卻可能將市場自身的調整期拉長,因為企業家會得到錯誤的信號,他們將拒絕進行調整,衰退就會被拖延成為大蕭條。原因在於:價格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工具,能使成百上千萬人協調他們的行動,以適應他們自己并不直接、具體了解的社會的種種變化、需求和狀況。……價格是實現經濟活動協調的信號。”(《哈耶克傳》,第369頁)正是根據這一點,哈耶克和他的老師米塞斯斷言:計劃經濟是無法維持下去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准確而及時的價格信號,無法了解各種資源的相對稀缺狀態,因而,根本無法有效地配置資源。日本政府過度的幹預,從而使得它們的蕭條長達10年,或許也證明了這一點。 

  政府的正當職能 

  我們知道對於經濟運轉來說信息和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兩大要素,但它們卻都只能是由每一分立的個體分別掌握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知識。社會經濟制度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利用不能完整地由單個人掌握的知識的問題。這樣的知識是不可能以集中的形態被呈報給中央計劃當局的,因此,任何集中控制的計劃經濟,其實都是隨心所欲的。而“浮動的價格及與其相伴而來的種種制度,乃是克服知識之分立的最好、或許是唯一途徑。政府的正當職能就是透過創造出市場秩序,讓個人可以借助浮動的價格和利潤,最充分地利用其分立的知識,以此促進社會成員間有效的合作。”(《哈耶克傳》,第116頁) 

  最重要的制度就是自由競爭。競爭是一個發現過程。如果你是個企業家,消費者有什麼樣的需求,什麼樣的生產技術成本最低,哪里有你所需要的資源,所有這些知識,都不是現成的,你必須自己去猜測、去尋找、去發現。有很多人同時跟你一起從事這樣的探索,從而展開了一個競爭性的探索過程。只有透過這樣的過程,資源才能轉移到那些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手中,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那些獲得了最豐厚利潤的人,就是最有效地利用了資源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的人。這可能形成所謂的“壟斷”,但只要不是政府通過設置進入壁壘形成的,則壟斷實際上是競爭作用發揮到極致的產物。壟斷性利潤本身就會吸引其它企業家積極地尋求打破該壟斷。 

  這樣的市場過程是一個自發的過程。政府對於這一過程的幹預,應減少到最低限度。政府的功能更多地體現為創造一種普遍的制度框架,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運用自己的知識追求自己的目標。 

  不過,在現代的政治框架下,沒有一個政府敢於在面對蕭條時無所作為。市場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往往是衝突的,這正是當代經濟體制扭曲的根源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