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如何“威懾”才能讓敵卻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1 11:55:23  


  作者:張勇 南寧 學者

  要達致更有效威懾,以最終保障國家安全與捍衛區域和平,除了大力展示未來戰場上的“殺手鐧”顯性軍力之外,還須進一步加強軍事思想、實戰精神以及民用工業等方面的“軟威懾”,這樣,威懾效果也許會更好。
 
  翻開歷史會發現,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無論是在自己國家領海還是世界公海“展示力量”的案例可以說不勝枚舉。眾所周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皆抱著“威懾”日本初衷而來的清朝“北洋艦隊”與美國的“大白艦隊”先後在1891年與1907年“光臨”了日本橫濱港,然而雙方後來的命運卻是令人目瞪口呆:清朝海軍頽勢日顯而且頃刻間灰飛煙滅,而以此為象徵性起點,十餘年後,美國艦隊很快躍升為世界一流的全球性海軍。
 
  同樣是展示力量,為什麼中美海軍“訪問”日本後的命運落差如此之大,其中原因,確實值得深思。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當時不謂不够強大,從這個角度講,與其說北洋艦隊輸在顯性的軍力層面,毋寧說它輸在落伍的思想層面,在世界軍事革命浪潮如火如荼的新時代,我們更亟須解決以下幾個現實性而又迫切性的問題? 

  首先,軍事思想革新是否趕上時代?海灣戰爭包括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讓世人驚訝的,不僅僅是美國的高科技武器,而是在隱藏在軍事行動背後的巨大戰爭“代溝”。換句話說,美軍與伊拉克軍隊根本是兩個時代的軍隊在作戰,如果美軍不勝利,那歷史豈不是在開倒車?正如美國著名戰略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戰爭與反戰爭》指出的那樣,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軟件戰勝鋼鐵”時代背景下革新軍事思想的研究,研究了20餘年“新戰爭模式”之後的美軍對付還沉睡在舊世紀的伊拉克軍隊豈不是綽綽有餘?伊拉克幾十萬軍隊,為什麼頃刻間蒸發了,與其說被打敗了,不如說那是被嚇怕了膽,伊拉克軍隊已經是潰不成軍四散而逃。在大國之間大規模戰爭爆發可能性越來越小的新時代,主要基於海空型甚至是太空型的“外科手術式”高強度短促性戰爭逐漸成為新時代背景下主流作戰範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否有必要反思人民力量在未來戰爭中還能發揮多大作用甚至是不發揮作用?在未來基本不用著陸的新戰場上,我們還能指望人民如以前舊時代一樣為我們衝鋒陷陣嗎?我們要著眼於發展在不影響國民經濟的前提下如何打贏戰爭的能力,最終要實現戰爭動員機制與國民經濟的脫鈎。衝突隨時可能爆發,但是即使爆發了也不能阻斷經濟的正常發展與社會的穩定運行,在這方面美國做得最優秀,中國軍事變革必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打得起局部的有節制的高科技戰爭,而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才會延續。 

  其次,我們是否想戰鬥,敢於戰鬥?許多國家不敢與美國戰爭,為什麼?除了它強大的軍事機器之外,還有源於美國就是想戰爭的“霸氣”。對你一“試探”進行摸底,你就露餡了,人家已經知道你不想打,不敢打,還能有什麼威懾效果?實際上,北洋艦隊消極的“避戰”思想早在甲午戰爭前已經為日本上下所熟知,這才是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為什麼最後痛下決心不惜與“亞洲第一艦隊”賭博一戰的深層次原因。直到披掛“美軍軍旗”的日本聯合艦隊開始向北洋艦隊開炮的時候,堅守“釁不可我開”的北洋艦隊還沉浸在日本也“不會開戰“的自我陶醉中。1891年北洋艦隊出訪日本,日本摸清的不僅僅是一支“炮筒曬衣服”的軍紀鬆散的艦隊,更主要的是北洋艦隊的戰鬥意志,那就是清朝息事寧人,不想開戰,將世界最大鐵甲艦開到日本只是用來唬人的。極盡“善待禮儀”之能事的日本給了北洋艦隊以假象,那就是,讓北洋艦隊感到“威懾”起了作用,而結果呢,適得其反,後來日本舉國上下磨刀霍霍,而李鴻章卻還在“高枕無憂”:“倭人治海軍,築台壘,或以歐西將有變局,預為巡防”。
 
  上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為什麼最後敗下陣來,很大程度上是肯尼迪已經用意志向蘇聯表明:美國不惜與蘇聯一戰!從此以後,在核戰爭問題上,美軍逐漸實現了由“純威懾”向“實戰威懾”的歷史性跨越,另據報道,美國已經在著手將戰術核武器用於實戰的研究。有中國學者稱,《孫子兵法》中的“不戰屈人”思想也不是純威懾、而是要立足於積極準備戰爭,立足於打,也是是一種威懾加實戰的理論。在這個意義上講,不懼戰、不怕戰、不惜一戰所體現出來的戰鬥精神與意志對對手所產生的威懾力可能比單純幾座堅船利炮更有效,有尖端利器,但是對手已經摸清你根本不想用甚至是不敢用,那對手還有什麼值得顧慮的呢? 

  最後,我們的民用工業基礎是否還略顯不足?1907年美國“大白艦隊”的環球“力量展示”,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民用工業快速發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後,美國逐步實現了由農業國向強大的重工業國的轉變,並很快於1894年躍為世界上頭號工業強國。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卻在19世紀末逐漸衰微,民用工業與世界列強根本不是一個檔次,那麼它能用什麼來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艦隊,從這個層面講,大多戰艦除了老化甚至是退役,北洋艦隊還能有什麼更好的未來?二戰時的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曾說,如果日本方面要與美國為敵,那你要先算一下他們的煙囪有多少,在抱著先發制人也許會獲勝僥幸心理的驅使下,日本還是開戰,結果應驗了其最初的判斷:對美作戰,日本或許能在最初取得一定優勢,但戰爭一旦長期化,日本必敗無疑。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艦隊主力艦幾乎全軍覆沒,但是,美國僅僅用半年時間就迅速組織起更先進的艦隊與日本決戰,反觀北洋艦隊覆滅後呢?中國海軍則是一沉寂就是近百年,兩相比對,工業基礎作用自不待言。 

  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儘管許多製造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還不能說自己是個工業強國,還是個工業大國。因此,中國應重點發展民用工業,以民用工業的技術革新與發展來帶動軍工企業技術的提升,如此可以寓軍事技術於民用工業之中。另個角度看,戰爭最終拼的是資源與硬實力,雖然信息化戰爭很先進,但那畢竟是主要有軟資訊構成的,只要我們有能力將敵國的信息化的軟實力給擊潰,把對手拖到傳統機械化作戰上來,打持久戰爭,勝利照樣會屬於我們,而具備這種能力本身就是對潛在敵國的重大威懾。 

  歷史啟迪未來,抱著“為制馭日本起見”而起家的北洋艦隊,最初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反而被對手吃掉的厄運。歷史昭示我們,再強大的戰爭機器如果沒有先進的思想作為支撐,也是“紙老虎”,最終難免頃刻間成為廢鐵的厄運。“展示力量”不能為了威懾而威懾,威懾不是“唬人”,威懾不是“炫耀”,真正有效的威懾是即使沒有“武力展示”,也能讓人敬畏與恐懼,威懾更多是無形的,而不是有形的,虛實結合,化有形與無形也許才是威懾的最高境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