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本土學者離“諾獎”到底有多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9 16:39:50  


  作者:李兆清 江蘇省南通市 南通大學廣電新聞班學生 

  10月7日,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出席香港中文大學的慶祝會為身在美國的前中大校長高錕慶功。當著近百著名教授和中大學生的面,楊振寧再度重申了他的預言:20年內中國內地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出現,“高錕教授的獲獎,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10月8日《南方都市報》) 

  楊振寧做出這樣的表態,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他是1957年與李政道一同榮膺這項殊榮的。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還有高行健、丁肇中、李遠哲、錢永健。可就是繞了一圈,沒見有本土的著名學者獲獎。雖說這不是一個盛產大師的時代,但像錢學森、鄧稼先、“當代畢昇”王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的貢獻也不可小視。
 
  為何諾貝爾獎總習慣於與本土學者擦肩而過,卻有眾多的華裔學者獲獎?華人或者華裔學者,他們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證明了華夏民族的智慧是無庸質疑的,但卻反映出了一個令人無法忽略的事實。中國的科學土壤依然那樣薄弱,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更多被世俗雜務干擾,以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充沛的經歷投身科學研究。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總是那樣的平靜、淡然,踏踏實實地幹著自己的事業,埋首於自己的科學領域,板凳坐得十年冷。 

  中國本土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是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就變味兒了,二是由於自身水平沒有達到,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最近幾年,中國的高端科技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這是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准的。中國的科技水平,總體還比較落後。長期以來,“中國製造”風靡全球,“中國創造”卻鮮有耳聞。隨著自主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上議事日程,中國的科技水平在未來的幾年內,必將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全民族科學素質提升了,整個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本土的“諾獎”獲得者,將會越來越多。 

  諾貝爾獎,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給對人類文明進程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需要淡定、從容,需要足夠的默默無聞,需要足夠的犧牲精神,需要善於思考的大腦,這樣才能催生出偉大的發明、發現。蘋果掉在牛頓頭上,他仔細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諾貝爾為了研製出炸藥,不幸炸死了好幾位親人。愛因斯坦,憑借深厚的功力和執著的思索,發現了相對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是具有深厚功力的。 

  不要因為諾貝爾獎是由外國人評選的,就表示不屑,中國人不可盲目自大。心儀諾貝爾獎,覬覦諾貝爾獎,憧憬諾貝爾獎,應該轉化為科技長遠發展的深刻動力。本土學者離諾獎的遠近,更大地取決於本土學者是否能在豐厚的科學土壤上成大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