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殿龍 中國 媒體
近日,美國對台軍售鬧得大陸焦躁不安,中美關係急劇降溫,兩岸關係面臨新的挑戰。大陸希望美國凍結或減少對台軍售,以便保持對台的軍事優勢,而美國則希望通過對台軍售來分化兩岸、制衡中國大陸,甚至用於表示對大陸特立獨行的不滿;而台灣則要通過軍購變相的繳納保護費,獲得美國更明晰保護,也確保自己兩岸談判的籌碼,和增強捍衛自己生活方式的力量。無論軍購、軍售到何種層級和數量,軍購買不來台灣的安全,經濟發展和民主自由才是台灣最有力的自衛武器。
無論台灣軍購多少、和多麼先進的武器,都不過只是夜路吹口哨壯膽而已,並不能真正增加台獨的信心和保障,也只是讓兩岸一旦開戰時,彼此打得更慘烈一些,變化一些戰爭的過程而已,卻並不能改變戰爭的結果。軍購,對今天的台灣來說,真的不具備太多的實際意義。除了上述軍事方面,軍購無法長期平衡兩岸軍事力量外,另外軍購也無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龐大的軍購費用,並不是現階段執政的國民黨的首選。投資龐大的資金進行軍購,並不能改變,除了買不了自己的心安之外,保持軍購,除了按照慣例和以往的價碼向美國“黑道大哥”繳納保護費,密切台灣、美國的關係外。對內也有宣誓主權獨立、不賣台的意味。但軍購能從多大意義上獲得美國的保護,不得而知,但確信的是,此舉也不會因此改變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對自己的認同。賣台、傾中的紅帽子,會一直戴在國民黨的頭上;現階段同樣因為軍購不能改變惡化的經濟現狀,甚至負累經濟的發展,對國民黨的選票沒有正面的加持作用。相反,如果頻繁的軍購果真導致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國民黨的執政則也會失去最重要的主軸。
上述分析看出,軍購對台灣外部和內部來說,更多是政治的和象徵性意義,而缺少系統的、有力、現實的軍事意義。因為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軍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大大降低。如果國民黨先行將這些大批資金用於提升台灣經濟、改善民生,讓民眾切實感受到實惠,對國民黨形象的提升興許更有利。軍購,無論購買多大數量和先進程度的武器,如果不想兩岸開戰,這些武器就是廢鐵;如果開戰這些武器也只不過讓戰爭的過程拖延一些而已。尤其是,武器的數量越多,越容易讓民進黨或者其他台獨勢力鋌而走險。
台灣最有力的自衛武器不是飛機大炮,而是穩定發達的經濟,和一個更加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既然多少軍購都改變不了兩岸的軍事力量對比,而且軍購會使台灣的經濟雪上加霜。與其如此,現階段不如優先發展經濟,適度已經具備的軍事存在,特別是先進的適合台灣的民主政治制度,更是軍事力量無法摧毀的。台灣海峽和巨大的空間,2300萬人口讓台灣,無需軍事力量,就有了更多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要不是宣佈台獨,大陸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花費生靈塗炭的代價來進行這場戰爭的。台灣如果減少軍購,善用民主政治來引導和保護自己,不但能夠贏得國際的支持,也能夠對對岸起到一定的鰻魚效應。
所以,經濟發展和民主自由才是台灣最有力自衛武器,也是大陸最有力的統一武器。軍購買不來台灣的安全,兩岸交流和和平才能驅散徘徊擡頭上空戰爭的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