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國是真正的惡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4 17:04:26  


  作者:韓貴新 陝西省西安市 幹部

  當今世界,美國仗著自己財大氣粗,武器先進,便像螃蟹似的,在全球張牙舞爪,橫行霸道。小國家,誰敢違逆它,它就發大兵滅誰。它扶植起來的薩達姆和它鬧翻後,它就變著法兒來收拾薩達姆,再次討伐薩達姆。第二次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不但派兵踏平了伊拉克,還把薩達姆送上了絞刑架。當然,最倒黴的還是伊拉克人民,在兩次戰爭中,究竟被白白奪去了多少萬條生命,至今也沒有人能夠準確地統計出來。薩達姆政權倒了,可伊拉克人民卻更加陷入了暗無天日的痛苦深淵。拉登炸毀了美國的雙子星大樓,美國便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討伐戰爭。這場仗打了九年,拉登沒抓住,阿富汗老百姓卻遭了大殃,現在每天都處在恐懼之中,因為還有更大的苦難在等著他們。

  這些年來,美國還揮舞著手中“制裁”的大棒,只要看著誰個不順眼,就制裁誰。它制裁的國家無數,被它制裁的國家也無數。許多弱小國家因此對它言聽計從,即便心裡不滿,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美國這個惡人還喜歡記仇。二戰時期,因為日本偷襲了它的珍珠港,它就首先動用原子彈,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據統計,有30多萬人死於這兩枚原子彈。而戰後,美國依然記著珍珠港之仇,為了牢牢地扼住日本的脖子,美國竟先後在日本建立了140多個軍事基地!這個仇還會一直記下去,因此它在日本的軍事基地也會一直存在下去。當然,美國更不會忘記對中國人民的深仇大恨,當年國共內戰時期,美國萬萬想不到,被它支持和武裝起來的國民黨軍隊,居然會敗在共產黨手裡,它真是窩氣到了極點;而緊接著,又在朝鮮戰場上,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狼狽不堪,最後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乖乖地在停戰協議書上簽字。顔面丟盡的美國人,臉都氣綠了,這回的仇自然記得更深了。於是它越發不遺餘力地扶助敗退到台灣島上的國民黨政權,力圖讓台灣永遠從中國分離出去。隨著中國大陸的日益強大,看看自己這個惡毒的目的難以達到,當國民黨政權失去在聯合國的席位時,它又夥同台灣當局一起,炮製了一個包藏禍心的所謂“台灣關係法”,妄圖使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永遠處於分裂狀態。於是,它以此險惡的“關係法”為借口,變本加厲地向台灣出售武器。這樣做的時候,它完全背棄自己了在“817”公報中向中國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一次又一次地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在美國這個惡人心目中,只有那個狗屁《台灣關係法》,而根本不把“817”公報當一回事。美國人什麼時候信守過自己的承諾?不僅如此,它還和背叛祖國的民族分裂主義頭子、原西藏的封建農奴主代表達賴打得火熱,其目的當然是對達賴撐腰打氣,讓達賴在分裂祖國的罪惡道路上走得更遠。新疆那個熱比婭,在中國犯了嚴重罪行,後來到了美國,馬上變成“香餑餑”。在美國這塊最喜歡招降納叛的土地上,熱比婭一夜之間就被捧紅起來。聚集在那裡的“東突”分子,一心想把這個沒什麼文化和教養的女人,炮製成達賴式的人物,這個女人便開始了自己一系列分裂祖國的犯罪活動。倘若沒有美國給她創造條件,沒有美國在幕後支持,她壓根兒成不了今天這樣的“氣候”。惡人的美國認為,只要你敢反對你的祖國,敢於公開和你的祖國搞分裂,我就給你吃給你喝,很用心地來豢養你。為了遏制中國,美國這個惡人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手伸向歐盟,阻止歐盟解除對中國的軍售禁令。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給中國的台灣省賣武器,阻撓兩岸的和平統一,為什麼卻不許別人向中國大陸出售武器,讓中國大陸捍衛自己的尊嚴?霸道如此,凶惡如此,實在令人發指。

  美國這個惡人更熱衷在世界各地扶助許多國家的反對派和反政府武裝組織,明裡暗裡幫著他們與本國政府作對,甚至推翻本國的現政權。美國將這種顛覆他國政權的無恥做法稱之為“顔色革命”,真是卑鄙惡劣到了極點。

  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國家、地區和不少政治人物,到現在還對美國的惡人行徑和險惡用心看不明白,或甘願聽信其蠱惑,或樂意充當其幫凶。譬如我們的台灣當局,寧願在美國的卵翼下討生活,看著美國的眼色行事,買美國武器來對付自己同胞,讓兩岸長期分裂下去,也不願朝著兩岸和平統一的方向往前跨越一步。可悲啊可悲!至於日本,許多政客寧願和美國沆瀣一氣,搞什麼共同防衛體系,對付自己唇齒相依的鄰邦,也不願承認被美國掐著脖子,活得絲毫無尊嚴可言的事實。也是可悲啊可悲!我們的台灣當局和日本的許多政客,什麼時候才能醒悟過來啊? 

  還有那些跟在美國屁股後面,或為虎作倀,或搖旗呐喊的國家,要麼是懾於美國的淫威,要麼是囿於自己的算盤,但他們終究會有眼睛睜開的一天。我們由衷地期盼著他們的覺醒。

  人在做天在看。惡有惡報,惡人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因為這個世界是容不得惡人繼續為非作歹下去的,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他的末日自然就到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