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清 江蘇省南通市 南通大學廣電新聞班學生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12日晚,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如是說。許智宏認為,“985工程”的建設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完成的。”(《長江日報》4月15日)
或許有人會說,許智宏是個變色龍,在北大校長的位置上,大力推行“985工程”的建設,大吹大擂,不亦樂乎。下台之後,卻說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給自己的同行們潑冷水,有點出爾反爾,行為無法被理解。其實,這個還是可以理解的。北大是中國的頂級學府,人家身在北大校長的位置上,自己再怎麼洞若觀火,也不能說出來,畢竟身在其位,有身不由己之痛。
中國有沒有世界一流大學?這個很顯然,多次調查,國內頂級學府清華、北大,都排不上,何況其他高校。像牛津、劍橋、耶魯,國內足夠與之媲美的,寥寥無幾。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實力與英美發達國家不在一個檔次,對科教事業的投入,無法做到同等力度。此外,中國社會,人心浮躁,能專心致志做學問的人,更是少得可憐。中國人發財,也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窮怕了的中國人,更在乎當世享受,精力自然無法聚焦到科學研究上面。
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這與中國高校的辦學質量有關。為了提高國民素質,中國從上世紀末開始瘋狂擴招。擴招的結果是大學的准入門檻降低,上了高中的都能進大學,不管是本科教育還是職業教育。貪大求全,忽略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即便注重教學質量評估,那也只是形式主義,走走過場。此外,中國是個“官本位”觀念非常嚴重的國家,對權勢的崇拜,使得大學更多烏煙瘴氣。大學教授比的不是學術成就,而是官位高低。
大學擴招,使得民族素質提升了,卻影響了教學質量。還有一些人的功利主義,在學科設計上面,靠近市場需求的學科,設計得比較多,事關人文哲學的學科,設計得比較少。畢竟在中國的大範圍下,上個大學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工作是“僧多粥少”。在普通人眼裡,如果本科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上專業技能學校的好,到底可以有個糊口的手藝。而且現在中國,處於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缺少大量的藍領工人。
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大師的。季羨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說擔不起“國學大師”的稱謂。錢學森去世前,依然在思考中國教育缺少創造力的問題。中國大陸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海外華人中卻出現了很多。他們在國外從事科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看到他們的黃色臉孔,我們不禁心酸。難道是國內對科學創新的投入依然不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使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我們需要著急。改革開放使中國富了起來,但國人幹的更多是用一億雙襪子換取一架波音飛機的買賣,賺錢靠的是廉價勞動力而非自主創新力。曾有人指出,世界上最聰明的族群,是華夏民族和猶太民族,好多華裔獲得諾獎就是明證。當然,創新力低下的情況有所好轉。每年,國家都會重金獎勵功勛卓著的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獲得了應有的榮譽。
從北大校長位置上退下來的許智宏,說了句大實話。他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下面的問題是,大學教育該如何迎頭趕上。建設屬於我們的世界一流大學,任重而道遠,需要仔細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