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雪鬆 北京市 學生
台灣的民主進步黨擁有一個很不錯的名稱,民主進步黨,言下之意,這個黨是民主的進步的。民主的涵義這裡可能說不清楚,因為台灣的民主本身很複雜,也很特殊,某種意義上還很不成熟。絕不是有人恭維的“亞洲民主的燈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民進黨的“民主”在台灣到底如何,不便妄下結論。有一點倒可以看出來,就是民進黨引領“民意”的能力似乎比國民黨強,也有經驗。因為民進黨是從底層逐步發展起來的,比較認知底層民眾的意願和想法。從草創初期的抗爭運動到逐步發展為曾經的執政黨,一路上反對台灣的執政當局,爭取話語權和生存權,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台灣“民主”的發展變化。這個“民主”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台灣實現了政黨輪替,其他方面還似乎看不出他們的“民主”有什麼進步的地方。
民進黨“民主”步伐始終伴隨著台獨的實踐,台獨的主張始終引領著其“進步”的腳印,使得這個黨在內外關係方面比較複雜。要用文字的方式來準確定論其“民主”的價值和意義,可能會有失偏頗,因為文字的東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能從大概的方面來看其走向和端倪。
1986年11月,民進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自決”的主張;1991年更是公然有了“台灣共和國”的言辭。這種明目張膽的台獨言行,引起了台灣絕大多數民眾的警惕,民進黨在一些選舉中開始失利。為了適應主流民意的方向,也為了選舉,1999年5月,民進黨又出籠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對強硬台獨主張做了一些柔性處理,但本質上並沒有放棄台獨追求。2000年5月,國民黨在內外交困中下台,民進黨人陳水扁成為台灣地區的領導人。民主進步黨用“民主”作為利器,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夢想,執掌了台灣的政權。為了給外界寬心,陳水扁上台之初做了“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的表態,但是在實際動作中,以他為代表的民進黨開始了以政權方式走台獨路線的危險舉動,對抗大陸。後來發生的事情人們也都清楚,什麼一邊一國,入聯公投,廢除國統會,國通綱領,在教育文化對外關係方面,推行台獨主張,或者漸進式台獨,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局勢動蕩。台獨的事業在陳水扁的手裡,達到了頂峰,也基本走到了絕路上。陳水扁前後說過許多自相矛盾的話,他說台灣獨立,他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這句話可能真實得反映出了台獨的處境,那就是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但是民進黨陳水扁在事實上卻推行台獨活動,頑固堅持分裂立場,與大陸的關係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終於被大陸聯合島內政黨與民眾共同推下台。民進黨陳水扁所代表的強硬台獨路線失敗了,至於將來能否複燃,暫時還看不出來。但陳水扁堅持台獨所帶來的後果,人們是看到了,貪腐加動蕩,島內局勢惡化,兩岸關係緊張,使台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知道囹圄的鐵窗能不能讓他清醒過來。簡單地回顧過去,不是要重複過去,而是要汲取經驗,更好地面對未來,如果民進黨在將來仍然把著眼點放在過去了的台獨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陳水扁及其所代表的強硬台獨路線的失敗也讓民進黨的方向有所改變。2008年5月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從她出任民進黨主席的這近兩年來,總體來看,民進黨開始走一條比較理性的路線,基本上放棄或者說回避了強硬台獨路線。陳水扁弊案影響下陷入低谷的民進黨,在蔡英文的帶領下,穩扎穩打,士氣止跌回升,開始呈現上升的趨勢。在去年到今年的幾個選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一點也反映出他們動員組織民眾的能力比較強,他們在島內也有一定的人群基礎。從民進黨目前的士氣來看,他們似乎雄心勃勃,不但要在年底的“五都”選舉中取得優勢,而且,大有問鼎2012的勢頭。
隨之而來的問題現也出來了。民進黨內的天王天後們蠢蠢欲動,開始挑戰蔡英文的領導權。蔡英文能不能統禦住民進黨內這些桀驁不馴的人物,能不能在將來的選舉中再取得優勢,現在下結論恐怕還比較早。國、民兩個政黨在島內的選舉誰輸誰贏,大陸基本上採取中立態度。民進黨能不能從以前陳水扁的失敗中汲取深刻的經驗教訓,能不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兩岸政策,這可能是兩岸民眾比較關心的問題。如果民進黨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獲得了主流民意的大力支持,走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他們的發展前景可能就豁然開朗了,2012或者2016問鼎島內政權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即使在將來的選舉中獲勝,在執政黨的失誤中取勝,把島內民眾對政治、經濟、民生情況的不滿,轉而選擇支持在野黨,使得他們獲勝的理由再次當做是對他們台獨行為的支持,如果民進黨這樣錯誤得估判形勢,那他們的勝利也不是進步的,很可能是倒退的。
民進黨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的20多年來,也不是和大陸絕緣的。上世紀90年代,許多現在的民進黨要人也都來過大陸,也有人表示過一些諸如要“飲水思源”等等的情懷。兩岸關係,在那時候應該不是民進黨的主要努力方向,當時他們努力的方向應該在島內,以反對執政當局種種弊端為主要工作,奪取政權,到大陸來,是為了鍍鍍金,開闊開闊眼界,借以拉抬身價。大陸當時對民進黨主要人物來大陸也是來者不拒,畢竟雙方接觸比對抗好,交流比封閉好。但是,民進黨的這些人物從大陸回去後的表現,卻讓大陸很不滿意,他們在大陸說一套,回島內又是一套,大陸有被“坑”了的感覺,至今心有餘悸。這種情況也出現在2009年,陳菊到大陸來推銷世運,大陸熱情招待,孰料她回島內之後,從大陸帶去的餘熱還沒有退盡,她又邀請達賴訪台,給兩岸關係的發展造成了衝擊,給共、民兩黨的交往蒙上了陰影。不知道陳菊這麼做是個人行為還是民進黨的意思,總而言之,這些事件對大陸與民進黨的交往產生了很消極的影響。
島內的兩個政黨,國、民兩黨長期不和,大陸也清楚。國民黨馬英九執政以來,要做全民“總統”,多次力圖與民進黨和解,但一個執政,一個要爭奪執政權,怎麼和解?如果和解了,這兩個政黨也可以合二為一了。島內的“民主”制度,催生出的政黨競爭和輪替方式的大環境,使得這兩個政黨不可能實現正真的和解。如果要實現和解,除非島內的這種“民主”制度發生變化或者改觀。制度決定政黨生存方式,台灣既然是這種“民主”制度,政黨的生存和競爭也只能在這種體制之內,進行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他們可以試著去和解,看能不能和解。從大陸的角度看,當然希望國、民兩個政黨和解,共同致力於島內的建設和發展。國、民兩個政黨能夠實現和解,也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執政當局推動島內建設和發展兩岸關係,少了反對的聲音,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為了消除兩岸關係發展的阻力,也為了島內能夠有一個和平發展經濟民生的環境,大陸對民進黨的動向很關注,期望他們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期望他們從理性問政的角度實施監督權,從島內局勢和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的角度扮演在野角色。當然,對以台獨為主要理念和訴求的民進黨的突然轉變,兩岸民眾所抱的希望不是很大,總有一個過程,但也要有一個開始和突破。他們也可以繼續堅持自己的主張,在實踐中檢驗,看能不能行得通,走得遠。
可以肯定的說,島內主流民意是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希望島內的政黨和解理性問政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文同種,民進黨有些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是否也否定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呢?建設兩岸,復興中華,這是時代潮流,是兩岸共同的方向,也是民進黨的方向。大陸熱切希望民進黨參與到兩岸關係發展中來,做兩岸關係的推動者實踐者,而不是旁觀者反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