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雪熔 江西省高安市 公務員
這些天,台灣政治社會又是熱鬧非凡,好不精彩。一是新發布的"2010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排名第8,較去年大幅提升15名,其中"政府效能"排第6,"經濟表現"排第16,均進歩了10多位。二是馬英九為自己任職做了一個小結,並提出未來執政方向,即“六國論”。客觀說,這些都是好事情,前者說明馬政府過去兩年施政正確,成績明顯,也獲得了國際好評;後者表明馬政府將繼續堅持正確施政方針,將使得人民獲得的福祉越來越多。所以,從正常人的思維和對台灣大眾負責任的立場出發,應該是:對過去成績給予肯定,指出不足的方面;對未來舉措給以鼓勵,提醒應該注意的地方。可是,實際情況如何呢?仍然是台灣政治文化的一種特質現象在泛濫,即民進黨等繼續以激烈的言辭,或諷刺,或嘲笑,或潑冷水,或挑撥離間,或惡語攻擊,恨不得把馬政府一棍子打死。用詞無所不其極,讓人看到這些言辭就會很自然地想象到攻擊者的“豐富”表情。
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野黨及普通民眾作為監督者,對執政當局的政策主張、執政行為進行品頭論足,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自古就有“旁觀者清”一說。只是,“清”的前提必須是客觀、公正,不能帶“有色眼鏡”。否則,這些品頭論足就會變質為“歪歪理”,或者是強詞奪理,讓更多有理智的人不以為然。現在,筆者作為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旁觀者,對於民進黨說詞的感觀,就是一種很不以為然。拋開民進黨唯意識形態出發、對國民黨執政成績持“酸葡萄”心理等不說,僅就其中的一些言辭進行分析,就讓人不由得起“雞皮疙瘩”,感嘆“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比如,馬英九在“六國論”中提到“憲政固國”,強調要以廉能強化政府治理。可是,在民進黨“立委”葉宜津那裡,就變成了“喪權辱國”,甚至“台灣本來可以爭取在國際上曝光,卻被馬政府外交休兵‘喪權辱國’”。這裡就要請問葉“立委”:難道馬英九要像陳水扁那樣,置憲政於一旁,用盡公權力為自家“A”錢,才不會“喪權辱國”?難道要像扁政府那樣,不斷在國際社會橫衝直撞,撞得頭破血流、撞得國際空間越來越狹窄,才不會“喪權辱國”?還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主張“台灣要隨著世界走入中國”,殊不知正是因為民進黨不斷搞“台獨”,國際主流社會才認為扁政府是“麻煩製造者”,進而避而遠之,國際社會有誰讓你跟隨過進入大陸?大陸又何時接納過民進黨的“台獨”?恰恰是在國民黨執政後,兩岸良性互動不斷,兩岸關係明顯改善,才為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也穩定和擴大了台灣的國際空間,並獲得國際社會的好評。
作為一個政治人士,一般是不宜使用“本來”這樣一個假設性詞語的。使用“本來”一詞攻擊別人,很容易給人自身“不是底氣不足,就是黑白顛倒”的感觀。現實就是現實,真理就是真理。我一直堅信:無論“謬論”說了多少次,還是永遠成不了“真理”的。不是嗎?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南部社會那種“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情結,已經成為了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