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讓車與車讓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3 16:43:36  


  作者:王龍風 福建廈門 自由職業者

  車水馬龍,這是每一座現代城市必然要留下的印記,車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是城市發展的一種象徵;是城市發展的一道風景。可是車再風光無限最終還是駕馭在人的手裡,所以開車人的風度就決定了車在城市裡的風度,更可以展現出一座城市的風度和溫度。
  
  車的用途,毫無疑問,是用輪子來代替人的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解放了人的兩條腿,同時又要讓兩條腿“跑”得更快,於是車就成了速度的代名詞,開車的司機也就成了速度的締造者。可是,不管是兩輪、四輪、六輪還是八輪的,跑在路上,總還會遇到靠兩條腿走路的人,於是在城市裡頭最早的斑馬線雛形就在古羅馬出現了,演變到今天,斑馬線已經成為了城市車輛行駛文明和行人行走文明的二合一的考試場,它既考驗著車輛司機是否文明行駛,也考驗著穿斑馬線的行人是否文明行走。

  隨著城市文明的進步,城市交通在斑馬線的地方就新添了交通大家族的新成員——紅綠燈。紅綠燈引導著四面八方的車倆有序通暢地行駛著,也分開了人流和車流,既保障了車輛的暢通,也保障了行人的安全,使整座城市的交通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可問題是,城市裡紅綠燈如果爛設的話,那麼將會嚴重浪費交通資源,阻礙城市的速度。而且城市裡大街小巷猶如一個巨大的漁網一樣將整座城市罩住,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有行人,那麼造成的一個事實是,人和車相遇是必不可免的。

  既然人和車必然相遇,那麼既要保障人的安全,又要保障交通的暢通無阻,又不能過分地依靠紅綠燈,除了從硬件下繼續下功夫外,最根本的減緩問題衝突的根源還在於如何去規範,從文明上規範,既規範車輛,又規範行人,達到最佳的車、人和諧的狀態。可問題就在於,在現有文明發展程度之下,要達到車、人完全和諧沒有辦法達到,在馬路上,車和人已然成為一對矛盾體,也已成事實。

  那麼如何去協調兩者的關係呢?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靠行人自己和駕車人來協調。我們知道,在交通文明裡經常也會用到“文明禮讓”這個詞。這個詞不僅用在車輛和車輛之間,也用在車輛與行人之間,即達到一種車讓人,還是人讓車的和諧狀態。事實上,無論是車讓人,還是人讓車並沒有一種成文的邏輯規定,只有誰更符合交通文明這一說法。但是我們知道,在鐵殼打造的車輛面前,行人就本能地成為弱勢的一方,因此,從主觀情感上講,在人沒有違反交通文明規則的狀態下,車讓人應該成為一種正常的思維邏輯。在沒有紅綠燈約束的斑馬線路段,車輛遇到行人應該主動減速讓行,駕車人要 一種思維習慣,縫線必減。當然,車讓人的前提必須是行人講文明,前提是,行人也不能夠是明眼著車就在眼前了,近在咫尺了還不自重,硬要橫穿過去。
 
  曾經我生活在兩座城市裡,兩座城市裡的駕車文化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一座是屬於車輛強悍型的,在市區裡速度不上40KM/H那就不叫開車,坐在出租車裡,你更有福享受一下那的哥左衝右突的駕技了。更多的時候我自然是作為一個行人行走在馬路上,自然免不了和車的較量了,可是每次的較量都是以我的妥協作為結局,眼看三四十米開外的車,一眨眼功夫就立馬飛到離你僅在咫尺,讓你穿不得斑馬線,非得召喚一下自己的雙腳停下來腳步,“禮讓”一下車這哥們兒!後來來到另外一座城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剛到的時候,橫穿馬路的時候我還是以那座城市的思維來判斷車輛,非常“恭敬”而又有耐心地給車讓路,可是很快我就觀察發現,情況並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於是我就嘗試著大膽地從斑馬線上穿過去,果然,車輛遇到斑馬線上的行人,會主動先讓行,不會跟路人搶路縫。後來我就站在路邊仔細觀察了一下過往車輛,發現,其實不管斑馬線上是一個人還是少數幾個人,車輛完全有足夠大的縫隙空間直接穿過去的,但是車輛行駛到這裡都會主動減速下來,慢慢穿過。

  看似這麼簡單,其實一下子就可以讓人對一座城市產生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邏輯判斷,對城市人文環境的好壞判斷一下子就從心裡冒出來了。在一座車輛“肆無忌憚”地穿過斑馬線的城市,只會讓人感覺到駕車人的自大,讓人厭惡,絕不會讓人去想到說,這是因為他們性格就是這樣彪悍,所以開車也隨便了點!而如果生活在一座穿梭在斑馬線上可以給人帶來更多安全感與作為一個人理應得到的那份尊重的話,那這座城市是令人向往的,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裡,可以感受到城市的風度,感受到城市的溫馨。
 
  人讓車,車讓人,每時每刻都在城市裡上演,可是不一樣的主體缺帶來不一樣的審美判斷,是野蠻的,還是溫和的;是冷漠的,還是溫馨的;是氣量狹小的,還是風度翩翩的,盡收眼皮底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