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軍超 山東省威海市 學生
日前,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兩所中國著名高校,上演了“史上最牛掐尖戰”。事件回顧:近日,復旦大學招生網站上貼出的一則《關於部分省市考生受騙修改志願的嚴正聲明》,驟然將國內名校為爭奪優秀生源而明槍暗箭齊施的招生大戰公之於眾。聲明中稱:此前復旦大學收到學生及家長的消息,指出有人以復旦大學老師身份致電學生,教唆學生修改志願,填報除複旦外的其他學校,導致很多學生上當受騙,手段惡劣不亞於詐騙。此聲明一出,馬上遭到了上海交大的極力反駁。交通大學連發4條微博稱交大並沒有冒充老師教唆學生修改志願,對於惡意的毀謗將會訴諸法律手段要求還以清白。事實真相仍然有待進一步挖掘。此次事件之所以堪稱“最牛”,是因為在此事件之前,名校掐尖雖愈演愈烈,但高校終究是在儒雅溫情的面紗下“暗戰”。而複旦和上交大的“掐尖戰”,是高校第一次出現撕破臉皮、爆發口水混戰的場面。
高校教育向來被國人視為高等教育,大多數人對之可望而不可即,尤其是名校,被無數人視為象牙塔、聖土。複旦與上海交大激烈的掐尖戰不禁讓人大跌眼鏡,原來溫文爾雅的大學也會“潑婦罵街”這一套。
名校“掐尖戰”的源頭
高校為何爆發掐尖戰?為了爭奪生源,就像同行搶顧客一樣。這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實並非如此中國的考生並不像買東西的顧客那樣有自主選擇賣家的權利。這種不自主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尤為突出,成績優秀的學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選擇範圍被界定在位數極少的名校之間。名校招生名額有限,所以它們以更高的姿態在優秀的學生中再做選擇,這種萬裡挑一的選擇方式讓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們倍感壓力。為了達到家庭、學校、社會的期望他們只有更加努力的學習以求其取得高分,從而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的佼佼者。在這種巨大壓力和畸形體制的壓迫下,少數學生經過非常人的努力考取高分,這部分學生站在了金字塔尖,有足夠的資格來選擇學校,因此這部分學生就成了各大名校要搶占的生源。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的考生。而推動這一惡性循環的正是應試教育。
從狼狽為奸到狼狽之爭
大多數人對於名校又愛又恨,一來名校誘惑力極大,二來名校門檻實在太高,這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名校之間在選擇掐尖方面是結成聯盟的,我稱之為“狼狽為奸”。名校構成的“211工程”、“985工程”為大多數考生設了限,不達到它們設定的分數線根本踏不進它們的門檻。這個門檻是極不合理的,名校將大多數優秀的生源納入自己的校門內,同時名校又占有大多數優秀資源比如雄厚的師資力量、優越的政策扶持、各種完善的教學研究資源,這是極大的教育不平衡,雖然讓一部分人成功成才但使得大多數人失去了享受平等教育資源的機會。這種教育資源的壟斷不利於激發更多高校的活力。這種對於高分學生的選擇就避免不了名校之間的生源爭奪。我國的大學報考方式雖然是志願報考式的,但名校之間的“掐尖戰”還是明裡暗裡都有的。明裡的有做大肆的宣傳(這種宣傳在名校之間還不常見)暗裡的有高校與高中相勾結,利用教師之便對學生的志願填報進行干預,或者在高考分數公布的第一時間高校與高分學生聯繫說服學生報考其學校。
無論是狼狽為奸還是狼狽之爭都讓廣大考生成為名校的奴隸,而我國所提倡多年的素質教育根本就無從說起。
名校掐尖體現大學教育的功利化
作為高等教育的大學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為己任,而如今大學教育的功利化現象日益表面化。前段時間北師大某教授公開宣稱:“到四十歲時沒有4000萬就別說是我的學生。”這種將金錢作為評價學生標準的現象雖屬個別,但大學的功利化可見一斑。此次複旦與上海交大爆發激烈的生源之爭其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提高學校實力、競爭力、名氣,並不是以學生為本位做考慮。
我們無法評價兩大名校掐尖之戰的卑劣與否,但我們需要憂慮的是這樣的大學能否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