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梅芳 廣西南寧 大學生
2011中國兩岸四地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早前出爐,報告顯示,1999-2010年的12年來,大陸高考狀元盲目追捧商科專業,近400狀元逃離數理化等“冷門專業”,紛紛扎堆經濟管理專業。大陸高考狀元重個人“錢途”輕國家前途令人堪憂。(新浪教育,2011年06月22日)
“錢學森之問”中提出我國為什麼培養不出能獲諾貝爾獎的創新人才,恐怕從高考狀元目前的專業選擇上更能探出一些原因。今年5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與青年學生交流時表示,學生的選擇要與國家需要息息相關,要體現國家取向。我國最大的取向是什麼?——科技創新。進入21世紀,我國要從製造型大國向創新型大國的方向轉變。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方面是國家急需科技創新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考狀元都對科技創新沒了興趣。為何狀元們的選擇會與國家取向脫節?這不得不令人深思。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三點。
一是高考這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選拔性考試無法體現每個學生真正的價值,也滿足不了社會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起碼不能證明高考狀元相比其他學生就擁有本質上的能力優勢。在探索創新這一領域,高考狀元未必有能力擔當此任。他們的理想也許僅僅局限於讀個名牌大學,選個熱門專業,畢業後找個穩定靠譜的工作,他們有的連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按老師和家長給的指點選擇。
二是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的考試制度,壓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興趣,甚至連學校和家長也隨著社會“唯分數論”的大氛圍而一起“沉淪”。學校為了增加升學率,剝奪了學生的假期,而在多數家長眼裡,搞科技是虛的不現實的,他們更期望孩子以後考公務員當大官,或學好經濟學賺大錢。在《中國達人秀》節目中,就有一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冒著危險進行物理實驗而嚎啕大哭,她理解不了兒子的行為。
三是國家社會還沒有營造一個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沒有實質性地通過各種措施改變人們固有的思維。人們給予那些循規蹈矩即所謂的“聽話”的孩子的表揚、肯定和獎勵太多,而對於天性活潑,擁有反向思維和獨立人格的孩子卻總是冷眼相待,甚至把他們當做異類,這大大挫敗了創新人才的積極性。
如果按高考狀元擁有更好的先天智力條件和後天勤奮精神來說,他們更應該投入到社會最具挑戰性的科技研發領域去。但如此扎堆想進入商業領域,體現了他們乃至整個社會的“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功利心理。
為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國家政府要提高對致力於科學創新研究的人的待遇和扶持,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措施外,還要想辦法營造整個社會的科技探索氛圍,激起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好奇心和探索欲,並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進行科學研究,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大陸狀元扎堆經管等熱門專業,缺乏理性思考,同門相鬥將制約其未來職業發展,將來職場‘難成大器’。”希望高考狀元們也能及時認識到這一點,盡快轉變觀念,在專業選擇上起碼要多元化一些,敢於用自己的實力挑戰“數理化”等冷門專業,畢竟即使是未來經濟發展也要靠這些“冷門專業”創造的成果來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