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幸福源於我們的客觀改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7 15:11:50  


  作者:葉樹濃 廣東肇慶 評論員 

  環球網記者參加吉林網絡媒體行活動,期間偶遇了一些在當地打工的朝鮮女孩。她們大學畢業被派到中國工作,每個月工資1500元人民幣。她們不看電影,與家人聯繫靠手寫信件;她們相信“韓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她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他們宣傳的都是假的,電影什麼的演的也都是假的,其實他們那裡很窮,人們都生活都很貧困。”我不知道這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別人告訴她的,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從數據來看,韓國2010年的GDP已超過1萬億美元,是朝鮮的30倍左右,而人均GDP則突破2萬美元,即使按購買力算,亦是朝鮮的10倍左右。退一步說,即使是數據有誤,也不足以說明韓國人“生活都很貧困”。

  這位朝鮮姑娘天生的幸福優越感,讓我們領悟到一個道理:幸福雖然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歸根到底,是一種感覺。當然,完全不受客觀影響,這是少數人的境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客觀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在客觀本身,而在對客觀怎麼看,這依然是一種感覺。客觀是無所謂好壞的,人們如何判斷好壞?那就需要參照物。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上說,幸福是對比出來的。

  因此,要讓人們感覺生活得很幸福,無非有兩種途徑,一是改造主觀。美化客觀,主導人們對客觀的感覺,讓人們感覺到現實很美好。同時對參照物進行控制和加工,必要時甚至進行醜化和排斥,讓人們沒有對比,或者在對比中找到優越感;二是改造客觀,放開人們對參照物的認知與客觀的感覺,然後不斷在對比中找到不足,並以此為動力,在不斷地改善與改變中促進社會進步。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但我們的幸福感卻在下降。整個社會都充滿著怨氣,就連處於得益機制最高層的很多黨政幹部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在我看來,幸福感下降並非源於我們的社會沒有進步。不信搞個調查:你對現實如此不滿,是否願意回到30年前?相信大多數都不願意。那為什麼人們的怨氣會越來越重?這是因為在信息機制越來越開放的背景下,人們的對比意識越來越強烈。
 
  對比如果是縱向的,社會進步足以讓我們感到滿足。但如今人們的“對比”思維無疑變得更加挑剔,“橫向”對比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思維——為什麼自己幹得多比別人拿得少?為什麼別人能超越規則自己不能?以社會分配和發展機會為核心的社會公平問題,是社會怨氣越來越大的根源所在。而從更大的層面看,我們的橫向對比甚至有了國際化的趨勢。為什麼同樣一件事,人家解決得很好,我們就解決不了?先進國家的完善機制,亦成了我們的參照物,而某些部門符合利益就與國際“接軌”,不符合利益就大談“國情”的做法,更是放大了民眾的不滿情緒。
  顯然,通過話語來加工客觀與參照物,提高老百姓幸福感,這種方式已經不符合我們的國情了。因為人的思考方式就像潑出去的水,收回來已經是很難。唯有的方法是,讓幸福行動跟著人們的感覺走,把人們在對比中找到的不足,當成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在孜孜不倦的行動中改造我們的客觀,在不斷的推進社會進步中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如果能做到這樣,社會充滿怨氣不是壞事,反而能不斷地促進社會進步,提高我們的執政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