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第三次改革浪潮“風滿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8 09:29:52  


  作者:何理鋒 廣西 自由評論員

  《人民日報》2012年2月23日第8版發表了報社評論部的社論《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人民觀點•深化改革認識論①)這篇鏘鏘有力的改革檄文,預示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了“風滿樓”的前奏。

  是的,改革,“無論方案多麼周密、智慧多麼高超”,總會“引起一些非議”,特別是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也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但是,對於改革者來說,如果能夠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從而衝破思想藩籬,敢於觸動既得利益者,這才是有智慧、有勇氣的與時俱進的擔當者! 

  回顧中國現代的改革,自1949年至今,中國共產黨人因為目標堅定和執著,已經有智慧、有勇氣的與時俱進地掀起過並完成了兩次徹底改變中國歷史走向和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改革浪潮。這兩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是自1950年6月開始至1960年底的土地改革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第二次是自1978年開始至今的改革開放。這兩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浪潮促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第二次改革浪潮,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這三個偉大的轉折,促使中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且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也促使中國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第二大經濟體。

  是的,改革,本來就是“招惹是非”、“自找麻煩”,“摸著石頭”“觸動現實利益”“過河”的、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壯舉!
 
  1950年6月至1952年底進行的土地改革,是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革命氣魄,不怕“招惹是非”,“自找麻煩”勇敢地去觸動地主、富農階級既得利益的、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偉大壯舉! 

  當年剿匪的艱難,證明土地改革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是土地改革卻解放了3億多農民,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係 ,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國家的主人!土地改革政策是共產黨賴以召喚人民大眾、解放農村農民的法寶,也是取得政權的前提和基礎,就算改革前路上有多大的風險,共產黨人也要“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1951年12月至1956底進行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也是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革命氣魄,不怕“招惹是非”,“自找麻煩”勇敢地去觸動自耕農、手工業者和資本家既得利益的、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偉大壯舉! 

  當年“公社化”、“大躍進”甚至“十年文革”的所謂“轉型期陷阱”,證明社會主義改造的風險真是夠大了,但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也促使中國從戰後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逐步實現糧食自給,並逐步實現了工商業現代化!成立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共產黨人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確保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根本保證,就算“三大改造”前路上有多大的風險,共產黨人也要“不為流言所動”,堅定地、徹底地進行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革。因為,當年中國需要一個集中而又有計劃的經濟體制有效地衝破“圍堵”與孤立、自力更生地改變自己的一窮二白! 

  自1978年開始至今的改革開放,則是以鄧小平為首的開明派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革命氣魄,不怕“招惹是非”,“自找麻煩”勇敢地去觸動極左思潮者、“大鍋飯”固守者和資產階級自由化者既得利益的、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偉大壯舉!
 
  當年資產階級自由化釀造的“89風波”差點導致亡黨亡國。但是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而且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讓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才能揚眉吐氣,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召喚,也是結束“十年文革”撥亂反正的需要,也是為了掙脫“姓資姓社”的思想羈絆 ,讓人民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共同奔小康的最好途徑,就算有多大的風險,也寧願改革有風險,但不要見到因不改革而使國家有危險! 

  土地改革、農工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和改革開放,有沒有“引起一些非議”?有沒有出現過“反對的聲音”?有沒有存在“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 

  答案是明確的:非議少不了,反對的聲音強得很,風險和幻象也一直存著!當年剿匪的艱難、“改革開放之初的崩潰邊緣”、自由化釀造的“89風波”、“南方談話前的歷史徘徊”以及現在的分配不公導致的貧富差異不斷擴大、房地產欲爆未爆的泡沫所隱藏的金融危機、人事民主競選改革不徹底導致的裙帶風氣、國企高層奇高收入以及以“公濟私”的公車使用制度導致的特權腐化、公權群體住房分配的私己以及與民爭利導致的“仇富仇官”糾爭,人為無限擴大的城市化導致的耕田流失、農民流落,等等,都證明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總是伴隨著一些“不穩定幻象”,總是要直面風險的考驗。

  但是,只要我們敢於抓住主要矛盾,化危為機,深知改革是為了國家和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製造特權、富豪與弱勢群體,從而勇敢地去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現實利益,“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特別是要健全完善當前急需建立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徹底改革現行特權化如公車使用管理等制度,徹底改革現行幹部任免中走過場、票決不公開不民主不透明的弊端,杜絕人事任用的裙帶之風、錢權交易,徹底改變官員們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嚴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傾向,不斷深化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住房分配改革,徹底鏟除腐敗根源,徹底消除分配不公,回歸“多勞多得,共奔小康”的改革初衷。只有這樣,以為絕大多數民眾謀取利益為執政理念,對阻礙繼續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現實利益來一次大曝曬,改革開放的巨輪才會劈波斬浪,乘勢而上,國家才能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親愛的國人同胞、海外愛國僑胞們,國家的核心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存亡高於一切,改革很難十全十美,但山雨欲來,不改革就有被歷史拋棄的危機。當前,經過60多年的不斷改革及開放,中國的改革已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攻堅改革已經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因此,我們必須衝破思想藩籬,共命運合呼吸,包容自省、謙虛謹慎,團結一致,共同迎接中國第三次改革浪潮! 

  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人民觀點•深化改革認識論①) 

  無論方案多麼周密、智慧多麼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於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標注著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

  衝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聯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改革就會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煩”,改革也很難十全十美。30多年後,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麼周密、智慧多麼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於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現實中,或是囿於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裡,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餘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對於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改革來說,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鬆、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誡:“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處理問題,要完全沒有風險不可能,冒點風險不怕”。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崩潰邊緣,到南方談話前的歷史徘徊,我們黨正是著眼於國家和人民的未來,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於抓住主要矛盾、勇於直面風險考驗,才能化危為機,推動改革開放巨輪劈波斬浪,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尤其要時刻警惕短期行為損害執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獨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穩定,更有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面對全新的改革歷史方位,當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要求的,“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如此,我們就一定能把風險化解在當下,讓發展乘勢而上,為黨和國家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