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台獨”思想發源的多維解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5 15:55:27  


 
  從政治角度上看,“反國民黨”的政治訴求聚集了“台獨”的社會基礎 

  國民黨自1949年退據台灣之後,在台灣實行了長達40年之久的威權統治。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操控了“國家機器”、社會資源,在島內實行獨裁專制統治。更嚴重的是,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政府管理效能低下、政治環境污濁不堪,島內民眾怨聲載道,基本的民主訴求得不到回應,“當家作主”的願望不能得到滿足。於是,代表政府的國民黨自然受到民眾的指責和反對。這種“反國民黨”的政治心態,在政治角逐中,被偷換成“反中國”的概念,即將“反國民黨”=“反中國”簡單等同起來,試圖在“反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過程中凝聚“台獨”的政治資源,混淆視聽,爭奪人心。在一段時間內,反對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成為一種政治時尚。在民進黨內部,儘管對“台獨”的路線和方法有不同看法,但是“反對國民黨卻是民進黨共同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民進黨一方面“反對國民黨”,另一方面逐漸走向“台獨”的政治訴求,使民進黨內具有激進“台獨”色彩的人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導致一部分並不贊成“台獨”的人聲音越來越弱,後來更是為了政治前途和個人利益,不得不隨著“激進派”就“台獨”問題發聲。同時,在“反國民黨”這面共同的旗幟之下,民進黨積聚了社會上要求“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政黨制衡”的心聲,把自己打扮成代表社會上弱勢群體的模樣,利用民眾的政治訴求寄托自己的“分裂”主張,達到取代國民黨執政,建立一個“有別於中華民國”的新國家的最終目的。

  從法理角度上看,“住民自決”概念的混淆誤導了民眾的“自由民主觀” 

  “住民自決”一直是民進黨及“台獨”分子追求的政治目標。在民進黨1991年10月13日通過的“台獨黨綱”中,民進黨宣稱: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並在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主張。這就是民進黨“住民自決”的最終目的。然而,“住民自決”的基礎是改變台灣民眾對自身民族屬性的認知,這也是“台獨”分子“脫中國化”的一大表現。二戰結束後,美國帝國主義勢力為達到占領台灣的企圖,意欲製造“台灣地位未定論”的陰謀,後在中國代表堅決反對之下才更改草案。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指出台灣在適當時機依據“人民自決原則”決定前途。一些“台獨”分子把這個作為尋求“全民公投”“人民自決”的法理基礎。但是,根據國際法的詮釋,“人民自決原則”的適用必須不能以造成國家主權分裂為前提。民進黨和“台獨”分子斷章取義,回避台灣人的中國屬性,突出強調台灣政治地位的未定上面,使“台灣自覺”的主張成為民進黨最主要的政治主張之一。台灣民眾有著極強的“當家作主”的願望和追求,但是,這種追求民主自由的政治訴求一旦被曲解,就有可能使台灣民眾的“自由民主觀”發生異化,導致“住民自決”超越於民族認同之外,超越於國家統一之外,形成一種偏執的“獨立”心理,影響國家統一大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