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中南部民眾個性特點及對社會政治生態的影響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8 00:15:31  


 
  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均不斷操弄省籍、族群、統“獨”矛盾,深化了南北矛盾。李登輝、陳水扁為推行“台獨”分裂路線,擴大“台獨”社會基礎,利用島內民眾尤其是中南部民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悲情意識”和“出頭天”心態,打著所謂“認同台灣”、“民主改革”的旗號,不斷挑動省籍、族群和統“獨”矛盾。一是歪曲篡改歷史,渲染本土意識,把所謂“台灣史”從中國史中割裂出來。二是反復炒作“2·28事件”,誘發本省民眾對國民黨和外省人的仇恨。三是每逢重大選舉便大打“本土牌”,將選舉定位為本省人對外省人、本土政權對外來政權的決戰,大力利用南部地下電台及其他親綠的媒體、社團進行選舉等政治活動,高喊“台灣人選台灣人的總統”、民進黨給“本省人出頭天”等口號,宣揚民進黨的“台獨”理念和價值觀,散播“大陸欺負台灣”、“外省人欺負本省人”等謠言,謾駡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聯共賣台”、“中共同路人”。如此惡性的系列政治操弄,進一步強化了中南部民眾草根、本土、偏激等性格特徵。特別是民進黨上台後,在所謂“南北平衡”的幌子下,陳水扁採取“抑北揚南”政策限制台北經濟發展,重點發展高雄的經濟建設,結果不僅沒有縮小南北經濟等方面的差距,反而引發了北部地方民眾對執政當局甚至南部地區的不滿,進一步加劇了南北對立與社會分裂。馬英九上台後採取種種南北均衡發展的措施,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象,但在短期內還難以根本改觀。

  中南部民眾個性特點對當代台灣社會政治生態的影響

  1.中南部民眾成為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

  民進黨自我定位為本土、草根型政黨,前主席謝長廷曾說,該黨有三不改變——對台灣安全及人民幸福的承諾絕不改變;對於台灣“主權獨立自主”的主張絕不改變;對於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的信念絕不改變。民進黨在意識形態上,強調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代表台灣人民“當家做主”——即對台灣主體的自我肯定;在政治訴求上,對內主張“台灣人出頭天”、“反對外來政權”以對抗國民黨,對外則力主“台灣主權獨立”以對抗大陸;在文化制度上強調台灣本土文化的高貴和民主制度的優越。

  從現實情況看,民進黨的社會支持者多為本省籍、受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台灣意識較強、主張人民有權決定台灣前途、集中於落後的區域與縣市的民眾,屬於社會中草根階層、弱勢但多數的群體,從地理上看,就是中南部區域,尤其是南部區域,這裏的民眾成為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

  2.民進黨通過操弄“南北對立”穩固基本盤的策略短期內難以改變

  由於在特殊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背景下,中南部民眾形成的政治性格、價值取向短期內難以改變,南北的經濟差距、階層矛盾短期內難以消除,在未來島內的政治發展中,民進黨的選舉策略短期內不會改變,台灣政治生態中的南北差異仍將存在,甚至在特定條件下,為了謀取選票,民進黨會刻意操弄“南北對立”。歷史經驗證明,“南北對立”是民進黨操弄民意的政治工具。在其處於優勢的時候,為了拓展選票,選擇走中間路線拉住中間選民。在其處於劣勢的時候,出於選舉考慮,必然採取激進路線,挑動省籍、族群、統“獨”矛盾,加深南北民眾的政治對立,以達穩固基本盤的目的。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者葛永光曾作出這樣不無道理的分析:民進黨刻意誇大南北差距,是為了顯示自己代表南部民眾的利益,就是在泛藍陣營,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些民意代表也強調南北差距,這是為了爭取政治資源,要執政者重視南部,而南北差距與其說是反映統“獨”傾向,還不如說是反映社會經濟條件的差距。他認為,南北差距反映的是經濟社會地位的差距,社會經濟地位高的集中在北部,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工人農民主要集中在南部,民進黨建黨以來就是以吸引這些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基層民眾為主。所以說,民進黨通過操弄“南北對立”穩固中南部支持者這個基本盤的策略短期內難以改變。

  3.對台灣“南北對立”的政治生態發展趨勢的影響

  從長期來看,台灣“南北對立”的政治生態將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其依據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隨著台灣“本土化”趨勢的日益增強,民進黨的本土政黨色彩將更加濃厚,國民黨也逐漸向本土政黨轉型,兩黨的“本土”理念主張逐漸趨同,將來只是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的差異。

  二是從經濟因素上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已經意識到南北民眾政治取向差異的問題,為進一步獲取南部民眾的支持,馬當局採取了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進一步縮小南北經濟發展差距。

  三是從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看,隨著大陸以台灣中南部為重點的惠台政策不斷出台,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將直接受惠,對大陸的認識瞭解和對兩岸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態度將逐漸轉向正面,對藍營拓展選票有一定幫助。

  四是隨著台灣社會的人口由南向北部或大都市遷移與流動,造成南北人口社會構成發生變化,從而改變了北部地方的人口社會結構,形成藍中有綠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衝“南北對立”的惡性發展。

  五是台灣出現都市化快速發展的趨勢,必將提高整體社會教育程度、文明程度,大都市區域將出現中間選民、非藍非綠民眾數量越來越多的現象,民眾的政治取向將逐漸選擇形象好、執政能力強、能給予民眾安全穩定感的政治人物和政黨,“南北對立”有逐漸縮小的可能。當然,也不能忽視意識形態對島內民眾心理的重要影響,台灣社會在短期內“北藍南綠”的政治生態特徵不會消失。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0月號,總第17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