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深度:王眾一談國際傳播與中日
http://www.CRNTT.com   2024-03-25 00:10:45


全國政協委員王眾一在今年兩會上發言(受訪者提供)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記者 郭至君)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王眾一日前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專訪,就當前國際傳播、中日民間交流等議題發表了其獨到看法。王眾一曾負責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的編務工作長達25年,在對日本傳播領域也辛勤耕耘了幾十年,他對中評社記者表示,在做國際傳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推己及人,用有溫度、有厚度的故事去感動對方。在中日民間方面他也談到了青年交流和文化交流,認為這兩方面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有所作為。以下為專訪全文:

  中評社記者:當前是自媒體的時代,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既碎片化又娛樂化,使人們容易接受單一、同質化的內容,甚至不自覺地被大數據推送所影響。在這種環境下,您認為我們如何能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傳播手段,更好地講述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故事呢?

  王眾一:我多年來一直從事國際傳播工作,初次涉足這個領域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時紙媒仍是相對規範的主流媒體。我當時在《人民中國》紙質版期刊工作,這段經歷讓我得到了很好的訓練,無論是寫作還是採訪,都注重以文字形式精確呈現思維,邏輯嚴謹,具有深度,確保事情能夠被闡述清晰。因此,那時我們處理複雜句子的能力比較強,這是傳統媒體的特點。它不僅能讓人瞭解事實過程,還有連貫的邏輯性,將道理與敘述的事情細致複雜地融合在一起。閱讀那些經典的報導文章是一種非常愉快的事情。至今,報紙和期刊仍保持著這樣的特色。
 
  但現在,人們接受信息的形式逐漸發生了變化。雖然選擇似乎變得更加主動,但信息進入頭腦的過程卻變得越來越被動。舉例來說,以前讀報時,我可以挑選喜歡的文章深入閱讀,甚至被某些報導深深打動,這是20世紀紙媒時代的特點。但如今,隨著網絡的興起和新媒體的湧現,大量信息充斥在網絡空間中,令人目不暇接。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即公眾越來越傾向於直接、簡單、碎片化地獲取信息,人們容易進入一種“上癮”的狀態。這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先不討論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僅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我感到了一些變化,如果說傳統媒體像喬木,那麼網絡就像灌木,新媒體則是草,短視頻就像雨後草坪上忽然長出的五彩斑斕的蘑菇。

  流量就像雙刃劍。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流量對信息傳播的強大影響力,但同時,信息的傳播來得快去得也快,這種特點特別類似於洪水,也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當一個話題引起廣泛討論時,正反兩方的激烈辯論有時會造成社會認識的撕裂,從而促進民粹主義的泛濫。但是,我並不否定新媒體的趨勢,因為新的技術一定要帶來人們對世界認知的變化。問題在於,我們怎樣才能使新媒體逐漸成為一種優質的媒體,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良莠不分,雜草叢生。新媒體的監管難度相較於傳統媒體來說是更加複雜的,傳統媒體擁有行業自律和職業操守等機制,而新媒體通常以個人形式出現,發布信息時可能不承擔相應責任,這就容易導致極端言論、不實信息的出現,或是充斥著膚淺和低俗的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