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對銀行的功能認識極為深刻。
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對現代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論是大陸法系的《商法典》,還是英美法系的金融法,都高度重視銀行的作用。但是,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經濟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此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戴蒙德充分借鑒了信用經濟學界的觀點,認為金融機構實際上起著代理監督的作用。他提出了銀行“代理監督”的概念,認為銀行的出現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強對借款人的監管,從而有效地避免發生金融風險。當銀行出現擠兌風險的時候,由國家向銀行提供存款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系統性金融危機,增加銀行的公信力。銀行在實施代理監督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貸款的有效性,如果貸款投資項目效益低下,缺乏有效的監管,那麼,必然會引發金融危機。
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實際上是從微觀到宏觀,解釋了金融危機。作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伯南克不僅研究金融危機,而且參與化解華爾街金融危機。從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的宗旨來看,這些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不過,值得人們注意的是,無論是伯南克還是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似乎都沒有意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已經悄然改變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把西方發達經濟國家從實體經濟轉變為虛擬經濟。
美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經濟學家討論投資收益的時候,似乎忘記了,金融投資的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金融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投資的結構,同時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如果金融膨脹,不管是否實行金本位,也不管是否加強對銀行的監管,都無法改變經濟危機周期。從這個角度來說,諾貝爾獎獲得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上個世紀20年代末期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可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無論是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制度,還是實行金融現代化政策,都無法避免周期性金融危機爆發。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金融活動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當金融機構持續擴張,大量發行金融衍生產品的時候,信用就會破產,金融危機就會爆發。
對經濟學家來說,如果能夠借助於政府的力量,強化金融信用擔保體系,擠兌風潮就會減少。如果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的發行和流通量,同樣可以減少金融危機。不過,金融機構作為市場主體,天生具有決策的分散性和自發性特點。也就是說,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很可能會濫用信用。如果金融監管機構加強監管,可能會避免出現大規模債務支付危機。但既然金融機構是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市場主體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直接決定上層建築,那麼,就不要指望決策者對金融機構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