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拜習會”後的台海局勢分析 作者:李其澤(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舉行視訊會議,台灣問題是此次“拜習會”中最重要的議題,雙方對此進行了立場鮮明和劃清底線的對話。拜登政府採取“競爭性共存”為主軸的對中政策:美中激烈競爭,但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管控競爭,避免陷入衝突,並塑造一個彼此在競爭中共存的國際體系與秩序。在此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的框架下,未來的台海局勢將會如何發展?本文將討論和闡釋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之意涵與實務,並在美中“競爭性共存”的戰略關係脈絡中,前瞻性地分析“拜習會”之後的台海局勢發展。
一、前言
拜登政府上台之後花了10個月的時間制定外交政策,塑造戰略環境,和經過美中不間斷的穿梭外交和國安對話,①終於鋪墊成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中舉行的視訊會議(virtual meeting)。
台灣問題是這次“拜習會”中討論的重點議題,雙方對此進行高度角力。拜登明白美中之間的激烈競爭需要緩和,台海的軍事緊張需要降溫,一方面要尋求合作以避免衝突,但另一方面也不會放棄在美中戰略競爭和霸權博弈下的“台灣牌”。面對美方兩面手法,習近平明確闡述了中方的原則立場,並直指台灣當局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習更嚴肅地表明北京的底線:“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拜登政府的外交國安團隊在去年三月發佈了《美國人民的外交政策》(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②及《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針》(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③為新政府的外交國安政策確立方向。從這兩份文件可以看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議題是中國,並將中國視為唯一能夠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歸納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指導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一、中國是21世紀威脅美國領導地位的戰略競爭對手和現存國際秩序的最大挑戰者。二、美國對中國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已經失敗,將中國納入國際自由經貿體制並未導致其政治民主或政權改變,和平演變的期望證實是落空的。三、當前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選項是基於實力地位的“競爭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中之間進行“激烈競爭”(extreme competition),但非冷戰狀態,而是在競爭中仍維持共存。
本文將上述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主軸定位為“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並討論和闡釋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之意涵與實務,進而在美中“競爭性共存”的框架下,說明拜習會的主要內容以及分析拜習會之後的台海局勢發展。
二、習拜視頻會議
在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中,美東時間2021年11月15日晚上,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舉行視訊峰會。此次拜習會旨在穩定美中兩國關係,但並沒有具體成果。在視訊峰會過程中,兩位元首雖在媒體前微笑以對,表現出基本善意,但針對基本立場和重大議題,兩人多是各自表述,無法達成共識。以致於美中關係的緊張狀態仍難以緩和,可以預見,這將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
拜登在視頻會談中表示,美國將捍衛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並與盟友和夥伴一道,確保21世紀進步、自由、開放、公平的國際體系。他對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提出質疑,同時也必須保護美國勞工和工業免受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和經濟措施的傷害。他還提到自由和開放印太區域的重要性,傳達美國堅守對此區域承諾的決心。拜登強調,雙方有必要管控戰略風險,消除溝通不良和誤判,建立合於“常理的護欄”(common-sense guardrails)機制,防止美中的競爭走向衝突。④
習近平則強調新時期中美關係應該堅持的“三點原則”: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自發展權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異。二是和平共處。不衝突不對抗是雙方必須堅守的底線,美方提出中美可“共存”,還可加上兩個字,即和平共處。三是合作共贏。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要堅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⑤
拜習兩人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台灣問題。拜登強調美國恪守以《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引的“一中政策”,美方堅決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作為。⑥雙方要有效管理歧見,避免誤判,以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習近平也闡述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是有耐心的,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⑦
從拜習會後美中各自釋出的訊息來看,可得出以下幾個要點:一、雙方在氣候變遷、共同防疫、能源供應及經濟復蘇上都有合作意願;二、對於可以合作的領域,雙方成立工作小組進行協調;三、在北韓、伊朗核武問題以及阿富汗情勢等議題交換了意見;四、在最可能爆發衝突的台海議題上,則各說各話,沒有交集。
這次拜習會並無具體的共識成果,但共同的收穫是:兩位領導人面對面就美中關係各種問題進行戰略對話,清楚表達各自的利益、價值觀與對國際秩序不同的理解,劃清彼此敏感問題的紅線和底線,並表明不會走向“新冷戰”。再者,雙方都尋求管理分歧,確保競爭不會造成衝突;“競爭而不衝突”(鬥而不破),反映兩國皆有意願管控風險,防範美中關係滑向失控。
三、美中“競爭性共存”與台海局勢分析
從上述拜習會的過程和內容可知,拜登政府雖然力圖在經濟、⑧科技、⑨軍事、社會等多個維度與北京博弈,⑩但不適合將這種多層次的激烈競爭貼上“新冷戰”標籤。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競爭,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兩個競爭性大國同時又有如此深層的相互依賴,美國將以優勢實力(提升內部實力)為基礎,就“權力制衡”與“秩序制約”兩個層面,聯合印太、歐洲和西半球的盟邦、夥伴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抗衡中國的挑戰。
本文引用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概念,將未來的美中關係詮釋為“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⑪:激烈競爭,但仍在某些領域進行合作;管控競爭,避免演變成衝突,並塑造一個在競爭中共存的國際體系與秩序。“競爭性共存”的關鍵考驗在於如何負責任地管理競爭而不造成衝突,且能維持雙方合作的空間。以下就從美中關係“競爭性共存”的視角來分析習拜會後的台海局勢發展。
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以來,因一直無法解決“九二共識”困境,且又提出所謂“新兩國論”的“四個堅持”,⑫導致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台海局勢日益惡化,軍事緊張更在近一年裡達到高峰,台灣也因此失去八個邦交國。國際各界的安全和國防專家(包括美國軍方將領)屢屢預判北京武力攻台的時間點,經濟學人雜誌更以封面故事指出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而拜登政府上台之後在各種場合一再重申對台灣“堅如磐石”(rock-solid)的承諾,表示美國將持續與台灣合作,並公開展現對台灣的支持。除了軍售外,為抗衡中國孤立台灣的外交施壓,美國也從各方面協助台灣拓展國際空間,鼓勵理念相近國家與台灣接觸,持續向盟友和夥伴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並不斷表達對中國脅迫台灣的各種行動(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強烈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