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論:反課綱成為“台獨”運動的延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4 00:41:02


不肖者趁機利用抗議者的熱情,讓他們獻出生命冒著受傷的風險。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台灣反課綱運動如火如荼,佔領“教育部”,也發生不幸輕生的憾事,學生對於課綱中觀點的不認同,許多想法源於對於歷史的詮釋與認知,在有心政客、媒體及政黨和各種團體有心的推波助瀾下,產生將台灣的“國家認同”及“台獨”史觀的表達達到了極致,沈富雄先生一針見血地點破這是一場新的“台獨”運動開始,學生所提的訴求:撤告、“教育部長”吳思華下台及撤回課綱,儘管教育相關單位在全台舉行各種大小座談會,“教育部”也退讓採取新舊課綱並採的方式,但反課綱者並不滿意,這便是太陽花後的後遺症及連鎖效應,非要照著我的認知去做,否則寧可維持原狀,發生這樣不幸的事件,對於台灣社會又是一項撕裂,使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雪上加霜,政黨的催化更讓反課綱成為無解的習題,甚至發生輕生的不幸事件,讓人對台灣的未來沒有任何的希望,也替輕生者感到不捨與悲慟。   

  然而,學生對於課綱中的許多用語及修改之處,抗爭者真的瞭解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抗議者來說,只有其認知的信念及史觀才是正確的,儘管其中涉及到對於台灣本身及對外關係的看法,歸根究柢與太陽花的本質相同,都是反中、去中、“台獨”運動化及反國民黨馬政府,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包裝與點綴,就算再公開、再透明,恐怕也難以獲得反對者的滿意,因為與他們的認知差異太大。   當群眾運動中包含的成元複雜化,會使運動的本質及訴求更加模糊,伴隨著台灣的選舉,使反課綱成為“台獨”運動發展與“台獨”史觀的延伸,縱使其中成員並不完全百分之百主張“台獨”,但起碼超過半數有共同的認知及想法,都希望能夠成為台灣“國家”及台灣史觀,文言文等都成為中國與中華文化的代罪者,成為被反對的對象。   

  法制與民主都已經是次要的問題,內心思想及認知決定一切,可恨的是仍有不肖者趁機利用抗議者的熱情,讓他們獻出生命冒著受傷的風險,並憑發票得到一切的支援,使得抗議活動一波接著一波,台灣社會永無寧日,當然對於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面對如此運動,已經不是責怪及卸責的時刻,而是深入反省及檢討,何以致之?這必須從台灣分裂的“國家認同”談起。台灣的“國家認同”成因及組成物非常複雜,有民族主義層次中的歸屬性問題;有“台獨”思想中情感與歸屬因素,有對中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排斥,面對歷史、文化、血緣、地緣與習慣等因子;更重要的是,夾雜著悲情意識與意識形態作祟,面對東西文化的考驗;再加上政黨無情地炒作和被壓迫意識。終於釀成今日教育認同上的危機,這是長期去中化的結果,也是年輕人自我生成的一種對家國和土地的認同感。   

  當台灣意識變成政治化後的“台獨”意識終將演變成許多抗議及衝撞活動。台灣鄉土意識變成國家意識,形成反中及厭惡國民黨的自然現象,已經超出可辯論的空間,更為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的傷害,使兩岸交流受到影響,這些抗議者並不會也不想進行兩岸交流及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而產生不計一切代價的抗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及後遺症將是難以計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