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論:中國應從金牌大國轉身為體育強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6 00:51:00  


 
  此外,如何處理好“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關係,也是我們不容回避的問題。我們的許多體育項目比如舉重、射擊、柔道等,嚴重缺乏群眾基礎,在這些項目上的巨大投入,除了著眼於拿獎牌外,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有人做過計算,以中國在競技體育上的總投入除以奧運金牌的數量,每塊金牌的成本約在數億元人民幣。而競技體育的重要意義是帶動全民體育的發展,這樣的投入意義又有幾何呢?一些西方國家的奧運冠軍其實是業餘選手,他們之所以能獲得金牌,就是因為這些項目的群眾普及性高、基礎水平高。打個比方,我們的金牌好比溫室裡培育的花朵,昂貴、嬌氣、不實用,人家的金牌是自然環境下長成的花朵,廉價、實用,有利於帶動全民體育。

  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早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實現了金牌數量的“歷史突破”後,政府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頒布了《關於增進國民健康.體力對策》的計劃。結果,40多年過去了,日本在國際大賽的金牌排行榜上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日本人的身體素質卻明顯好於中國人。近年來對中國城市人口健康狀況的多項調查表明,相當多的人口呈亞健康狀態。在這樣的國情下,就是包攬了國際賽事的所有金牌,意義又在哪裡?

  有種看法認為,金牌反映著國家的綜合實力,“金牌大國”表明我們的國力增強了。事實上,國家太窮固然不可能成為金牌大國,但金牌大國也未必就是經濟強國。冷戰期間的東歐國家如東德、羅馬尼亞,都是奧運金牌榜上的前幾名,但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新加坡從未獲得過奧運金牌,但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成就卻是舉世公認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