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還有不到24小時,美國大選投票就將開始,中美關係將迎來何種前景分外引人關注。尤其是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在此次競選中紛紛以中國為攻擊目標,中美關係的前景似乎再次蒙上陰影。儘管選舉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美關係的大局不會因美國大選的“周期律”而動搖。
新華網刊文稱,回顧中美建交30多年來的歷史,每逢大選,一些候選人為了取悅選民,拉抬聲勢,總要選擇幾個議題予以炒作,而中國往往成為被攻擊的“標靶”之一。
歷史已經證明,這種出於選舉考慮的對華攻擊生命力並不持久。不管競選者在選舉過程中如何升高音調批判、攻擊、威脅中國,一旦當選,都不得不正視中美關係的大局,回到對華政策的基本框架上來。
“先升高調門,再回歸現實”的“周期律”不會動搖中美關係大局,但它帶來的無謂損害與困擾卻讓人深思。令人遺憾的是,一些美國政治人物似乎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仍然被大選的“周期律”所左右,在競選中輪番上演老掉牙的攻擊中國的舊戲碼。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場電視辯論中,現任總統奧巴馬和挑戰者羅姆尼一共提及“中國”53次。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都在拿中國說事,用“敲打中國”的方式向美國選民展示自己的政績或施政決心。
民主黨候選人、現任總統奧巴馬所曬的“對華成績單”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在2月底成立了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不公平”貿易做法進行更嚴厲調查;二是在任期內屢屢對華提起貿易訴訟,特別是對中國輸美輪胎徵收懲罰性關稅,使得大量美國汽車工人保住工作崗位。就在不久前,奧巴馬又向世貿組織提出了針對中國的五項訴訟,其中涉及鋼鐵產業、汽車業等。美國還在10月對中國光伏電池板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