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智庫的“中國中心”現在都在忙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18:24:16


 

  與孫韵的背景完全不同的是,很多年輕一代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還沒有去過中國。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包道格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少年輕學者不會說中文,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既不瞭解也不感興趣,而是純粹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和中美競爭角度來研究中國,導致整體對華態度更為強硬,“鷹派”越來越多。對此現象,李成則表示,這與近年來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改變有關係。新一代美國學者很多有博士學位,更擅長和喜愛以數學、統計學、通過建立模型等方式,對中美關係進行量化、數字化研究,而忽略了其背後的社會、人文和決策機制等的研究,而後者往往才是研究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維度。

  美國年輕一代中國問題專家對華態度的轉變,也與政治投機的心態有關。近年來,美國政府和社會對中國的警惕和防範上升,對華強硬成為華盛頓精英的共識。一些中國問題專家迎合政客和輿論喜好,“揣著明白裝糊塗”,唱衰和抹黑中國,為遏制中國出謀劃策。不出所料,這其中的一些人被延攬進白宮、國務院、國防部效力。

  縱觀美國智庫的中國中心及其專家,儘管近年來“鷹派”人物越來越多,但也不乏理性聲音。2019年7月,《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封致特朗普總統和美國國會的公開信,在百人簽名者中就有很多美國智庫和高校的專家,他們認為“中國不是敵人”,強調兩國關係惡化不符合美國和全世界的利益。

  無論美國對華政策如何,對中國的研究都應是美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和外交課題。正因為如此,美國智庫期待逐漸恢復“線下”交流。李成表示,他所在的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仍在組織各種線上交流,與中方的接觸不少,但這些交流比起面對面的溝通,無論是深度、廣度都差不少。孫韵也表示,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的最大願望就是疫情之後能前往中國進行“敞開心扉的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