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警惕文物保護背後的地產衝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3 06:57:15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初期以投入為主,收益可能慢慢才能顯現,地方政府可能會因此面臨巨大的GDP考核壓力。由於一些地方官員任期較短,急於在任期內有所表現,受難以抑制的“GDP衝動”驅使,在古城的開發中表現得急於求成。江蘇某市一位文物局局長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在當前“經濟城市”發展模式和政績考核體系下,為了古城保護,城市的GDP排名落後,市委書記、市長每次到省裡開會都很難受。在國際上因古城保護獲得最多贊譽的城市,往往是因GDP排名落後而屢屢被批評的城市。一熱一冷之間,地方政府的日子很是難過,“如果領導沒有定力,他可能會很仿徨。”他說。

  保護文化遺產要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國際上,早期由國家組織實施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最先考慮的基本上都是社會效益。政府設立機構,制定法律規章,投入保護資金。開始時阻力很大,但數十年後,人們發現當初對文化遺產保護花力氣大的地方,正是今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好的地方,是生產力發展最有效、最持久的地方。

  歷史文化遺產在經濟建設中被毀壞,曾是許多國家的“傷心史”,英國建築專家委員會統計,英國僅20世紀70年代舊區改造所造成的建築破壞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火摧毀的還要多。“比戰爭還嚴重的破壞令全世界痛定思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在重蹈著這些國家的覆轍。”舒乙說。

  曾有人問:“在一個城市中,當你看不到500年前的影子,看不到100年前的影子,甚至連50年前的影子都找不到時,你會不會感到恐慌?”這些問題或許不難回答。關鍵在於,遺址在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後,如何平衡考古、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係,如何用剛性的制度來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在鱗次櫛比的城市更新浪潮中為歷史留下足夠的印跡。李舫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