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須知書畫本來同” 淺談書畫同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4 08:20:17  


 
  中國畫有一個特殊用語:“寫”。寫蘭,寫竹,寫山水,寫人物……落款也不曰“畫”,而曰“寫”,就因為它依仗於書法的用筆,說明繪畫如同寫字一般。戴熙《習苦齋畫絮》說:“作書如作畫者得墨法,作畫如作書者得筆法……故作字曰寫,而畫亦曰寫也。”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其書其畫類能運用一心,貫穿道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這都足以說明中國繪畫不重畫而重寫的獨特現象,而這在西方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文化史上,不但善畫的書法家極多,而且善書的畫家更不可勝數,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文化史上,自唐明皇題“鄭虔三絕”以來,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不可勝數。明代的徐渭還自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以“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著稱於史。他還為個道人畫册題道:“以書如畫”。在現代,一些著名的畫家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傅抱石……都擅長書法,得力於書法,他們的畫中也均有濃鬱的書味在。齊白石還說:“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這和徐渭一樣,次序排列中大有文章。

  書畫同源,這是作為姐妹藝術的書與畫各自發展的歷史起點。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從這一良好的端點出發,經過了既有質的區別,又有某種特殊的交叉、聯繫的漫長歷程。在這一藝術歷程中,書畫發展的軌跡不是兩條平行的線,而是在平行發展中表現出有傾向的靠攏。中國畫正是這樣地發展過來的。這是藝術歷史的實證、華夏美學的規律,也是書畫同源根植的悠久文化傳統。 

  另外,書畫同源從精神層面上談,都會涉及到意象、陰陽等觀點,我們認為這是與書畫起源與《周易》相關的。比如《易傳.系辭上》:“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這是聖人在體悟宇宙自然而獲得的一種直觀歸納與微妙的感受,在取”象“的基礎上更注重取“意”。所以那“意”很“玄”,用語言是難以盡情表達得出,是一種超乎象外的言外之意。而這以象達意、以形傳神恰恰卻與書畫上追求的“神韵”“意境”不謀而合。在此,清.劉熙載很直接地借用,來闡說書法源於卦象,在其《藝概.書概》寫道:“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他還說:“大凡沉著屈鬱,陰也;奇拔豪達,陽也”。深刻表達了陰陽剛柔二氣的凝聚諧調,是中國書畫的命脈靈魂。兩者之間是何等的契合。早期的書法和繪畫感悟於卦象、意象,東漢蔡邕在其《九勢》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其意思就是述說了書法創作應該始於自然,有了自然才會產生陰陽。有了陰陽,那姿態與氣韵就產生了!他在自然中找書法之本原,書法之美學,這正與周易是殊途同歸。兩者同為尊崇天地、妙合自然。也有了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倡議。主張書畫家應該走進大自然,從自然界去吸取營養與智慧。然後,用筆去盡情抒寫,讓作品更富有生命力。所以《周易》把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提高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漫長的書畫史上,五代的荊浩、關同,唐代的張旭、懷素,北宋的範寬、李成、郭熙,元代的黃公望、王蒙、倪雲林,明代的文微明、徐渭,清代的四王、四僧,現代的黃賓虹……等無不受到《周易》理論所影響……從而中國繪畫、書法兩者的藝術思想也因為在起源上受到《周易》的一定影響而一脈相承,殊途而同歸。

  千百年來,書畫藝術作為我們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傳承不滯,而“書畫同源”則成為對書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美學話題。我們在進行書畫藝術創作和分析書畫藝術區別的時候,還應該看到書畫和繪畫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又是內在聯繫的。只有在掌握書法、繪畫的基本技法、熟悉其規律,尋繹二者在精神層面的淵源,才能很好地相互借鑒和吸收,創作出更有水平的作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