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微博式生存 把一切調到直播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7 11:08:58  


 

  “究竟有誰會在乎我一天24小時都在做些什麼?”《紐約時報》的“從Facebook到Twitter:數字化親密的美麗新世界”一文,援引了一位專欄作家對Twitter等SNS媒體的質疑,“連我自己都不在乎。”

  但在這篇文章中,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科學教授、現任Yahoo首席科學家的馬克.戴維斯指出,儘管也許並沒有一條最重要的消息,但“就像你跟別人坐在一起時你一眼望過去,對方朝你微微一笑;你坐在這兒讀報紙,做些瑣碎的事情,同時也讓別人知道,你覺察著他們的存在。”

  這種“直播癖”,又被認為與“社交孤獨症”密切相關。學者李銀河被多次轉載的一條微博就這樣寫道:“我之所以至今仍停留在博客階段沒進入微博階段,是因為聽了一個朋友的話:寫博客是為了讓人知道你的思想;寫微博是為了讓人知道你的生活。我現在還沒進化到讓人了解我生活的階段,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生活的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孤獨得厲害,一種是自我膨脹厲害。我既不孤獨也不膨脹,所以不寫微博。”

  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並不認同李銀河這一說法。“不能對微博和博客等內涵極其豐富並且還在演進過程中的媒介,做這樣的斷言。在古代,思想都是以箴言的形式出現。《論語》里的很多東西都很像微博,很短,但你不能說它沒有思想。在使用過程中,用戶從來都不會是媒體被動的接受者、被動的使用者。比較高的境界,不是媒介用你,而是你用媒介。你要駕馭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左右。”

  幾個月前的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最先向外界發出聲音的,除了新聞媒體,還有假期回到家鄉舟曲的大學生王凱。“水災、停電,幾乎整幢樓的人們都圍在這燭火旁。”“舅舅和舅媽一早就去挖舅媽的家人,現在還沒有回來。”“今天從舟曲三中牽出來10條搜救犬,還有10條牧羊犬,有的狗比藏獒還大。”……在那些悲傷的日子,王凱一共發了300餘條微博,直播舟曲災情和救災情況,被媒體稱為“一個人的泥石流報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