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由敦煌莫高窟引發的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6 11:03:06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去年10月,我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甘肅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穀里,南北長約1600米,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鱗次櫛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猶如蜂巢般鑲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岸上。窟前棧道蜿蜒曲折,樓閣巍峨兀立,讓人頓覺肅穆莊嚴。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1000餘龕。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但參觀完後,我很失望,有種被忽悠了的感覺。我的腦海里沒有一幅完整的壁畫,都是些零碎的畫面,即便是零碎的畫面也是暗淡的,遠沒有帶給我想象中的衝擊和震撼。因為所有遊客都只能憑借導游手里一把小手電筒的光亮來觀看壁畫,根本無法欣賞到洞窟壁畫絢麗的整體美。這嚴重打擊了我對敦煌壁畫的美好憧憬。

  莫高窟經歷了世代風雨,雖然藏經洞里的經書、絹畫被盜一空,有的壁畫被整塊盜走,有的彩塑殘缺不全,今天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已是個殘缺不全的莫高窟了,但是絢麗的壁畫依然有上萬平方米,為什麼不把剩餘的美麗展示給人們呢?我不知道那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到莫高窟以後,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或者說也有這種遺憾的感覺。對此,我認為,僅用文物保護需要做解釋,是不夠的,也不能說服人。

  聯想到我國其他地方對歷史文化的展示,莫高窟的問題並非個案。長期以來,一些博物館等展覽場所,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陳列展示,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留著那種簡單的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展示方法,帶給人們的多是那種遠距離、隔離狀的感受,很少顧及參觀者的需要和感受,更談不上以人為本的理念。

  觀念的陳舊,造成管理粗放、展示手段落後,不少地方充其量只給人到此一游的感覺,讓人滿懷憧憬而來,遺憾而歸,這不光是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更是對珍貴歷史文化資源缺乏虔誠敬重的表現。因為虔誠敬重,不僅表現在保護的責任上,也體現在如何充分展示,以讓人們充分享受文明成果的責任上。

  不久前參觀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有兩件事讓我十分震撼。一件是《清明上河圖》以動畫的形式在中國館展出,通過投影和動畫技術幻化出來的《清明上河圖》,比原作放大了30倍,高6.3米,長130餘米,而且畫面是活動的,流淌的河水、飄動的帆船、往來的市民、喧囂的市井,甚至是商旅駝隊,全都活靈活現,且畫卷的天色還能晦明變化,4分鐘一個日夜輪回。其創意之獨特、手法之新穎,讓人驚嘆不已。《清明上河圖》真跡不可能人人都看得到,而這種幻化的展示方法,讓普通百姓看到了一個生動的、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它就像一部流動的長卷,向人們栩栩如生地講述著數百年前的故事,使觀眾在欣賞北宋畫家張擇端精美畫作的同時,深切地體認宋代城市文明的每一個細節。

  另一件是丹麥不惜將 96年來從未走出國門的國寶“小美人魚”雕像連同身下的巨石一起,千里迢迢運來上海,安放在丹麥館里。當我從電視短片中看到“小美人魚”安坐在大貨車車廂,在哥本哈根街頭緩慢前行,市民自發聚在路邊,行著深情的注目禮的畫面時,我被深深感動了。

  我想,對丹麥人來說,“小美人魚”不是一般的雕塑藝術品,它代表的是丹麥國民的自豪與夢想。在丹麥人深情目光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什麼?看到的是丹麥人對文化和歷史的敬重。難道丹麥人就不懂得珍惜國寶,就不怕損壞國寶嗎?據說,當時持另一種意見的人也不少,他們認為完全可以用複制“小美人魚”的辦法,而不必冒這麼大的風險。但當局最終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定把“小美人魚”雕像和雕像身下的巨石,甚至還想連哥本哈根的海水也一起運來上海。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在珍貴歷史文化資源的背後,他們凸顯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們將這個根據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創作出來的雕像,當做一件閃耀人性光輝的作品,非常珍視人們對它的真實感受。把“小美人魚”雕像運來參加世博會,體現了丹麥人對文化傳播的神聖使命感。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文物的展示我們都不提倡複制。展示歷史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種,重要的是持什麼樣的理念、怎樣做到以人為本。我想,在強調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今天,我們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如何在保護好文化文物資源的基礎上,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整體提升我國文博事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通過創新理念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光輝燦爛的中華歷史文化大放異彩,讓每一個觀賞者都能從中感受到歷史和文化的真實魅力,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吳麗群)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