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版《胡桃夾子》想要表達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5 09:38:27  


 
  2010年中國版《胡桃夾子》為何會有強烈的“中國味”?把“聖誕夜”的背景轉變為中國“除夕夜”是該版的一大亮點,其中,西方居民變成了中國居民,家庭聚會的歐式客廳改到了北京的胡同人家。劇情描寫了一位西方客人到中國古董商家做客並送給主人家孩子圓圓一個胡桃夾子,由此引出一段富有童話色彩的故事。原劇中的老鼠變成了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年”獸,孩子所見到的糖果王國則變成了極具中國文化特征的瓷器王國,男演員穿上了老北京大褂,女演員穿上了青花瓷連衣裙,主人公圓圓在夢中更是變成了在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的鶴仙女。整部舞劇中還出現了扇子舞、絲綢舞、糖葫蘆舞、風箏舞、陀螺舞、金元寶舞、瓷器舞等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性格舞,在柴科夫斯基的音樂陪襯下,展開了一幅幅豐富多彩、意味悠長的中國民俗風情長卷。

  2010年中國版的《胡桃夾子》所要表達的理念,在於中國芭蕾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種思考和探索,這種思考沒有背離芭蕾舞劇的基本要素,特別是對於原劇的基本框架並沒做改變,但其努力創新的思路卻貫穿全劇。與眾多原汁原味的西方芭蕾不同的是,中央芭蕾舞團2010年版的《胡桃夾子》雖然注重中西合璧的藝術探索,但選用的均是我國優秀的藝術家聯袂創作。這也更加堅實地將“中國創作”的烙印浸入舞劇,同時也用東方人的智慧為芭蕾的發展另辟了新徑。

  中芭通過對西方聖誕節的經典之作《胡桃夾子》進行“本土化移植”,首次推出了“賀歲芭蕾”的概念,並把《胡桃夾子》中與“年”發生衝突的“蝠”換成了十二生肖的“虎”和“兔”,而“虎”和“兔”的加盟也就意味著今後每一年舞蹈中的生肖都要隨著年份而變換。就此,趙明說:“我們希望能夠形成12年一個輪回的12個微調版本,每年都有新意,可以常演常新。”

  中國版《胡桃夾子》中的性格舞,極為明顯地彰顯出“中國特色”。比如,鬥牛士的拿波裡舞幽默地變成了男子扇子舞;最令人稱奇的是那段由男子表演的陀螺舞:兩個小丑揚著鞭子,中間的陀螺竟然是由男舞者穿著女舞者獨有的足尖鞋,做出單腳點地的快速旋轉,這在中國的芭蕾舞劇中尚屬首次,頃刻全場掌聲雷動,叫好連連;仙鶴舞也很美,只是仙鶴的服裝太過“寫實”,撅著個尾巴,給人的感覺有點奇怪……舞劇的最後,還出現了鞭炮、對聯等中國元素,這都使得現場觀眾通過舞劇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環境,並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詮釋這部經典之作,讓觀眾在節日期間感受到芭蕾帶來的快樂。

  願這部經典舞劇,在每年的年終歲末,都能為中國觀眾帶來“賀歲”的喜悅,讓芭蕾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