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女性電影為何“躲”著婦女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9 09:33:21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沈陽晚報》報道,“男看武俠、女看言情”“男影迷偏愛動作片,女影迷喜歡勵志片”……到了2011年,如果再這樣將男女影迷的觀影習慣套上“老黃歷”,那可真有些out了。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國際婦女節,然而記者在沈陽影市發現,無論影片宣傳方,還是沈陽各影城,都已經不再強調主打婦女節的“女性電影”概念,在映影片的類型多樣性,給了女性影迷更多的選擇。記者調查了解到,女性影迷的觀影口味正在向多元化發展,而哪怕是女性導演,也大多不再拍攝以主打溫情和淚水的“女性電影”——即使拍攝,也大多不放在“婦女節”檔期上映。

  婦女節“女性電影”票房都不高 

  婦女節歷來是廣大女同胞享受快樂的日子,主打這一檔期的影片,2002年有鞏俐、孫紅雷主演的《周漁的火車》;2006年有展現新一代都市女性風貌的文藝片《女人,女人》,楊千嬅主演、關愛乳腺癌患者的公益影片《天生一對》;2008年有女性懲罰男性的搞笑故事《雙食記》等。

  觀此類影片,劇情和討論話題均打著鮮明的“女性特征”,但是幾部影片的票房都不高,在當年的影市也未掀起多少波瀾。今年被寄予厚望的《觀音山》也屬於此類,影片口碑不俗,但影片周末票房僅為2500萬,過億基本無望。記者了解到,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女性電影”成本大多不高,缺乏商業片的大場面,因而“吸金”能力相當有限。

  “催淚彈”不待見“婦女節”

  通過調查記者發現,更多以女性為主人公,講述女性的成長經歷與遭遇,感動大量女影迷的“催淚彈”式影片,其實並不待見“婦女節”:講述一個孤獨老人和一個小女孩的故事、被譽為“2006最大一顆催淚彈”的馬儷文作品《我們倆》,選擇在當年4月上映;去年煽哭不少影迷的蔣雯麗自傳影片《我們天上見》,以歌劇院女教師的殘酷經歷為視角、顧長衛的催淚之作《立春》,也同樣選擇了4月的淡季上映。而王小帥的《青紅》則在6月上映。

  記者獲悉,女性影片遠離“婦女節”,很大程度上在於婦女節並非法定假日,尤其職業女性休息時間有限,未必都能進影城觀影;另一方面,由於規模偏小,女性題材影片在排檔上需要小心翼翼地避開商業大作,因此很多時候顧不得搶占婦女節的“地盤”,只能“隨行就市”——避開大片扎堆的檔期,抽“空”就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