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安手掌木偶巡展受熱捧 絕活不再落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8 12:04:14  


  中評社香港3月18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四川廣安市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掌木偶,在今年春節該市舉行的民間文化巡展活動中,成為一道搶人眼球的亮麗風景。每一場巡展,觀看手掌木偶的遊客把巡展現場圍得水洩不通,人們紛紛駐足觀看這難得一見的奇特藝術。

  鄰水手掌木偶發源於1850年左右,由該縣禦臨鎮首創發起,歷經三代150餘年,一直深受觀眾喜愛,由此代表了鄰水民間特色文化。2006年,鄰水成功申報手掌木偶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燈戲、木偶戲,以至於猴戲,和手掌木偶其實始源於一家。”在介紹手掌木偶的起源時,其唯一的傳人張賢光說。據其介紹,因“戲台子”是一寬約1米、僅1人高,由紅色布簾搭蓋而成,手掌木偶又叫“背擋戲”、“布袋戲”。手掌木偶本是福建一富紳所創,至重慶長壽洪湖其“老舅公”處,再到鄰水縣么灘陳家後,便世代相傳至今。

  在娛樂休閑方式極為匱乏的時代,手掌木偶戲的“走紅”成為了必然。用張賢光的話說:“走州吃州,走縣吃縣,不亞於現在的‘超女’。”除此之外,手掌木偶的表演者還要享受超級待遇:“只有我們這個戲可以在桌子(農村的八仙桌)上演,一般表演其他戲劇的戲班遇到我們,懂得規矩的都會停下來等我們演過了再演。”上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大鍋飯”的時代剛結束,“木兒匠的工資才八角錢一天,我就是5元一節(一出戲)了。”張賢光每天收入可達當時驚人的30元左右。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各地開始挖掘發現民俗民技,張賢光和他的“手掌木偶”再度浮出水面,手掌木偶戲被錄入了四川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此時,張賢光已成為重慶某批發市場的一個水果批發商。

  如何讓手掌木偶非遺精品得以傳承?這是張賢光思考最多的問題。張賢光說,他想將手掌木偶的絕技轉讓出去,而且“最好是重慶的文化公司來接受轉讓。”張賢光說,因為手掌木偶是從重慶流傳過來的,“現在想讓它回歸。”他認為,這“既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對手掌木偶更好的保護。”至於轉讓方式和費用,張賢光表示仍在考慮之中,“錢並不重要,真正能將手掌木偶發揚光大才是我的心願。”不過,張賢光的擔心會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而逆轉的,願千年絕技重回人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