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藝術明星後的資本和媒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3 11:11:46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新京報》報道,不論是剛在北京揭曉的“中國新銳繪畫獎”,還是靳羽西贊助的“中國新銳繪畫大獎”、瑞士收藏家希克設立的“中國當代藝術獎”等,都是新興的民間力量征集藝術品、推廣藝術家、造成傳媒影響的手段,這可以說是最近十年以來藝術界———也許更準確的說法是藝術投資界———的新玩法之一,因為在之前,各種獎項的設立壟斷在國有體制內,要麼是政府,要麼是官方協會才有資格認定,獲獎者則獲得體制內的好處:漲工資、發獎金、提級別等等。

  不過我覺得要說上述獎項會造出藝術明星還為時尚早,因為它們既沒有像英國特納獎頒獎那樣能獲得有影響的電視台的直播,也沒有一個更廣範圍和受尊崇的評選體制,選擇面較為狹小,影響力有限,多是投資機構通過主辦展覽、評獎的方式篩選、購買或代理部分入選藝術品獲得利益。在這個講究投資效益的時代,資本的操作日益變成了種“正常因素”,因此並不值得奇怪。從更大的範圍看,在世的“藝術明星”、“藝術大師”的誕生不僅和資本操作有關,也和媒體生態有緊密的聯繫。 

  原來國有體制大一統的時代,藝術家的地位是通過專業協會、學院的排名體現的,幾乎不存在藝術市場,也不存在競爭性的市場化大眾媒體。上世紀80年代以後媒體報道的自由度增大,出現初步市場化的媒體以後,黃永玉、范曾等活躍人物就受到報刊媒體較多的報道,他們二三十年來積累的名聲至今還在延續。相比之下,最近幾年湧現的藝術明星數量就大大增加了,其“製造機制”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和“天價拍賣紀錄”有關:如張曉剛、劉曉東、曾梵志等藝術家是因為2004年以來接連爆出天價拍賣紀錄獲得大眾媒體的大篇幅報道,這並非因為媒體和公眾關注藝術家的創作,而主要在於全社會對於財富以及投資話題的關注。等於是資本推手製造的天價紀錄再通過媒體傳導開,像已故的吳冠中先生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媒體報道較多的藝術家,但2000年以來也因為其作品拍賣價格高而更為人所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