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思考:誰來拯救京劇武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5 12:04:30  


 
  武戲難以承受“思想之重”

  京劇武生名家張雲溪曾說:“京劇危機,首當其衝是武戲。”其實,在學校裡,演出武戲的比例遠遠大過文戲。“看學生演出,就是要看武戲,看他們的基本功的扎實程度。而文戲更多的是看角兒,學生很難挑梁。”周龍介紹。在專業的京劇院團中,卻又是另外的景象。最近幾年,國內各大京劇院團複排的傳統劇目中,武戲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而新編劇目中,則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武戲。為了講究“戲以載道”“深刻內涵”,各個劇院的新編劇目往往都是文戲,那些注重在舞台上翻、撲、跌、打的武戲,似乎難以承受“思想之重”,而只能淪為文戲的點綴。

  “現在的觀眾,特別是不太懂京劇的觀眾,看戲還是通過台詞看故事情節、看戲劇衝突。相比文戲,武戲更寫意也就更吃虧。”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說,武戲漸少是受演出市場生態變化的影響。“近些年,有許多別的藝術門類的導演被請來‘復甦’京劇,但他們往往不了解京劇的本體,所以不可能導演武戲。”

  不僅僅是各個劇團的大戲演出中鮮有武戲,各種戲曲晚會、文藝會演,也是文戲一統天下。“文戲演員出去演出,只要帶著伴奏帶就行。武戲演員演出一次,至少要帶七八個人——鑼鼓點要根據場地的大小進行調整,所以必須帶著樂隊;演武戲必須要扮戲,就得帶著服裝、化妝;如果需要幾個人配合的演出,還得帶著助演,這樣算下來,成本太高。”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宇宸說。

  王璐是國家京劇院的武生演員,2010年他登台的次數不足10次——《大鬧天宮》演出3場,在國家京劇院小劇場“暢和園”演出折子戲一場,青研班匯報演出一場,其他時間偶爾在文戲中的武戲片段中“客串”。由於北京京劇院在梨園劇場有駐場演出,所以詹磊登台的機會比王璐多一些。但是由於梨園劇場的演出是專門給外國人看的,所以演出的劇目也只局限在神怪戲,刻畫“人”的機會少之又少。無戲可演,失去了訓練的目標,一些武戲演員不再勤奮練功,等到劇院有戲演的時候,武功已經荒廢,原本的好苗子就這樣葬送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