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布達拉宮 在傳承與保護中續寫輝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3 09:26:28  


 
  47歲的孟慶瑞,老家河北承德,在北京生活的20年中,主要從事土建、鋼結構等生意。2003年,他和同事一起參加了當時文物研究所進行的一次改性“阿嘎土”試驗,就此開始了他的布達拉宮的維修之旅。

  9年的布達拉宮維修工作,孟慶瑞的隊伍已經由當年的四五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他說,工匠們都是藏族,維修中使用的也都是傳統工藝。他指指建築物上新更換的籩瑪草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按照原材料、原工藝修繕的。這些硬度高的灌木枝條,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上,采伐要經過林業局審批,工匠們對灌木枝條扒皮、曬幹後,要用牛皮做成的繩子把它們捆成一把一把,再壓上“飛子木”。

  今年6月,這棟曾經作為藏軍司令部、後來被用做庫房的建築將修繕完畢。對於它未來的用途,尼瑪次仁說現在還沒有考慮。不過他指了指這棟建築腳下如今修繕齊整的一片建築告訴記者,這裡曾是舊西藏政府所在地——雪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除了原來的住戶,又住進很多人家。這裡雖然也屬於保護區,但管理權并沒有交給布達拉宮管理委員會,所以一直存在亂搭亂建現象。2004年國家決定把居住在這裡的303戶遷出,并投資4000多萬建設了新村,為居民配套了衛生所、學校、幼兒園等生活設施。

  尼瑪次仁說,在對這片建築的維修中,不僅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還邀請曾經見證歷史的政協、統戰系統的名人就恢復情況進行了多次座談,根據大昭寺等建築中的壁畫描繪的情況,并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專家一起探討,最終形成了保護規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