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卡利普索小調 加勒比島國的文化遺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0 09:34:20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人民日報》報道,在我眼中,加勒比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有三大文化遺產:狂歡節及其衍生的鋼鼓和卡利普索小調。

  卡利普索小調是一種說唱藝術,起源於特多,後傳至加勒比諸國,又在北美風靡過。如今美國流行樂壇的Rap,就有卡利普索的痕跡。聽特多朋友講,卡利普索小調興起於殖民時代。黑奴們憎恨壓迫,用說唱形式抒發情感,譏諷殖民者。它的曲調來自非洲民間,歌詞多是歌手即興發揮。歌唱時不用器樂伴奏,不分場合,興之所至,張口即唱。在殖民統治者眼裡,卡利普索小調極具政治煽動性,所以當年統治者對小調歌詞審查很嚴格。但歌手也很聰明,變著法子“蒙”過審查官員。他們或用非洲土語歌唱,或指桑罵槐,讓白人不明真意。二戰期間,有歌手借罵德國納粹暗諷英國殖民政策,殖民當局也無話可說。

  早期的卡利普索小調只是口耳相傳,直到1912年灌制了第一張唱片,才有了歷史的記錄。上世紀30年代,反殖民運動風起雲湧,小調發展到頂峰。二戰中美軍來到特多,給當地造成了諸如娼妓橫行、物價飛漲等社會問題,由此形成卡利普索發展的又一輪高潮。1944年曾流行一時的《朗姆與可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後成為卡利普索小調的經典之作。美軍撤離時將卡利普索帶回美國,小調從此走出加勒比,在北美流傳,並對美國黑人音樂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現在的卡利普索小調已發生巨大變化。年初,我有幸應邀參加2010年度特多最佳20首卡利普索作品獎頒獎儀式,第一次聆聽了歌手們的演唱。與過去的清唱不同,舞台上有了一支伴奏樂隊,一把吉他、一架鍵盤琴、一支薩克斯管和多支管樂,再加一名鼓手,兩三位伴唱或作和聲,或與歌手對答,烘托氣氛,強化主題。歌詞依然以辛辣幽默為主,但題材比過去寬泛得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