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在旅遊群體中,自命為旅行者的人是瞧不上旅遊者的。前者認為後者只不過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對他們來說,要成為徐霞客這樣的旅行家似乎又很不現實,於是一條捷徑應運而生,那就是“文化旅遊”。
伍迪.艾倫的新電影《午夜巴黎》中就有這樣一個角色,男主人公蓋爾和女友在巴黎遇到了女友的朋友保羅。保羅在每一座雕塑、每一幅名畫前都能侃侃而談,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甚至與作品相關的八卦軼事都知曉一二。
保羅顯然不是旅行家,卻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旅遊家”,這類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旅遊途中不斷尋覓能夠與自己的文化知識相呼應的物品,一旦找到這種呼應,便興奮不已。知識背景越豐富的人,獲得興奮的次數便會越多,當然,這種興奮大都伴隨著內心的炫耀。在盧浮宮,所有人都在追逐三大鎮館之寶(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和蒙娜麗莎)的時候,我沿著昏暗的小道走進一間房間,找到了“漢謨拉比法典”,心中湧出一絲得意。在這一刻,我也是個文化旅遊家。
社會學家認為,劃分社會等級的資本有三種,體現經濟實力的貨幣資本、體現人際網絡的社會資本以及體現知識儲備的文化資本。文化旅遊者與普通旅遊者的最大區別,即在文化資本上。文化資本的獲得不同於貨幣資本和社會資本,必須通過長久的藝術熏陶和教育。對大部分旅遊者來說,這樣的熏陶未免過於漫長,於是他們就求助於一些速成訓練,比如臨行前上網搜搜要去的地方的典故,比如記幾個建築或是民俗學的專有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