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封口門醜聞:故宮不奉告追問不止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6 08:57:44  


 
  飽遭詬病之後,故宮仍無革面之意;相反,輿論倒逼換來的是管理者的“破罐子破摔”,任外界“洪水滔天”,它奉行“沉默是金”的口訣,試圖用關門不語來冷卻民間關注的“高溫”。而文化部的幫腔式的“未發現財務問題”,也在增加死扛的底氣。

  私分票款,中飽私囊,實則對公共利益的侵蝕。若故宮淪為管理者徇私的“棋子”,票款“勾兌”成了利益增肥的籌碼,那公物不公,故宮被矮化成了私人“後花園”。被抓住把柄後,故宮諱疾忌醫,立馬為遮掩耳目而“封口”。封口費何來,不言而喻。若“分贓”和封口費兩狀劣跡屬實,管理者的污點當然倍增。在故宮管理和民利“十指相牽”的情境下,公眾自然不願置身事外,想刨根問底兒。分贓嫌疑和封口費疑雲,在所難免地擺上公共議程。

  說法確鑿,只待故宮證實。坦誠以告,或許尚能挽回些許形象。可故宮直接示以傲慢:無可回應。以緘默對執拗,以傲慢對期許,故宮本已殘存無幾的聲譽,必會再度搖搖墜地。只可惜,公眾的正義追求沒那麼脆弱;無數雙眼睛,仍在探查幽微。

  故宮不奉告,追問不止步。儘管故宮里的謎團和混亂,應驗了魯迅先生的悲觀論斷:“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易保存,內行便將東西糟蹋完”,也映襯出管理無術和公權怠慢,但公眾的希冀不會冷卻,希望故宮能回歸清淨。監督的“碰壁”,不會是眼球聚焦的“挽歌”。某種程度上,故宮的命運,對應著文化的命數——對歷史珍藏的態度好壞,正是文化盛衰的現實伏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