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老北京高考怎麼走後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4 11:14:19  


  中評社香港9月24日電/《北京晨報》報道,科舉制度在中國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到了清代,已逐步僵化,不僅考試內容嚴重脫離現實,而且出現制度性腐敗。

  清以馬上得天下,在關外以尚武為國粹,為不沾染文弱之氣,故禁止普通旗人學習漢語,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到清中期,一是統治者認識到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轉而推崇漢學,二是與漢人長期交往,旗人也受到較大影響,漢語日趨普及。於是,到乾隆時期,政府開始推行“滿科舉”,希望從中選拔旗籍的管理精英,預防漢官擅權。

  滿科舉初期只考翻譯,到後來漸漸與漢科舉並軌。但參加滿科舉的童生要先考馬步箭,合格者才能參加科舉,這也是為了弘揚祖上尚武精神之意。為保持旗人官員比例,清代滿科舉錄取比例明顯超過漢科舉,而旗人總人數較少,故滿科舉錄取比例比漢人高數十倍。而各宗室更是走捷徑,子弟連小試都不參加,直接一考過關。滿科舉沒有漢科舉糊卷匿名制度,所以權貴很容易上下其手,甚至公開作弊。

  皇家雖然知道這些問題,但考慮到整體文化水平有差距,貴胄後代的家教尚有保證,至少比普通旗人子弟素質要高,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清中期時,八旗貧困現象已非常普及,一是康熙立下“皇朝盛世,永不加賦”的規矩,政府收入基本持平,故支出亦不增加,相沿百年,在通脹的影響下,貨幣購買力大大下降,二是人口增加,八旗子弟又不能經營商業,否則取消旗籍,甚至離開京城到外地謀生都要實現批准,這就逼著他們只能坐吃山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