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口語的鄉土氣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2 09:46:34  


  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光明日報》報道,也許是職業習慣,每次到北京,我總會不經意地留意起北京的語言習慣和地域風貌。北京是首都,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所在地,按說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此地不會有交流上的障礙,然而細微的差別還是存在的。比如食品,“買兩個大饃,一碗稀飯。”

  “大饃”,這是合肥人的說法,北京人也能聽懂個八九不離十,但北京人不說“饃”,也不說“稀飯”,而稱“饅頭”、“粥”。自行車沒氣了,“小巷裡有修自行車的嗎?”“有,就在前頭拐彎那胡同裡。”不說“小巷”而稱“胡同”。動詞“扎”在北京地區的使用頻率也相當高,報刊上報道有人被匕首或其他刀具傷害了,“那人被扎了兩刀。”“扎”是具有方向性的動詞,一般會理解為由上而下,這種描述在南方則用“刺”。語言習慣上的些微差別,往往能讓人立刻分辨出北京人和外地人。

  北京口語的鄉土氣息非常濃厚。一般說到北京,總會想到“現代化”、“大都市”,但在我的眼裡,北京首先是鄉土的、地方的。乘客上了公交車,售票員會提醒乘客一些注意事項:“下一站阜成門,扶好了,拐彎了,拐彎了。”他用的是“拐”,這是北京的口語,而不是用“轉”這樣的書面語。還有買票,“沒票的請打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