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基金聘請的操盤者貌似內行,對藝術家群芳譜倒背如流,人頭也熟,對以往的市場行情也似乎了如指掌,但實際上對藝術價值評估和藝術發展趨勢並無洞察力。在暗礁四伏的藝術市場商戰中,如此紙上談兵者勝算極小。
短視之病
短期行為、竭澤而漁是當前藝術品投資基金普遍存在的又一致命傷,它在讓少數人獲利的同時,損害了更多投資者的利益,並將對藝術家和藝術市場造成長遠的傷害。
做基金者常將在藝術品投資上獲得成功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作為範例。其實西方像英國鐵路養老基金那樣在藝術品投資上獲得穩健成果的並不多,投資失敗的例子卻比比皆是。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成功或許正是由於它不是急於在藝術品市場上賺熱錢。它的做法是從每年可支配的總流動資金中,撥出5%(約1億美元)以投資組合方式進行藝術品投資。最為關鍵的是,該基金是在25年後才將其藏品轉手兌現,獲得平均年收益率逾20%的業績。
不少西方藝術品投資基金以竭澤而漁的手法炒作藝術家,久被詬病。其手法是大量囤積某藝術家作品,盡最大可能拉升其市場行情,然後在行情最高時全部出手,實現基金利潤最大化。
這樣的基金是不會為藝術品市場負責的,它就像股市中的熱錢,四處流竄,今天把某畫家炒到了極致,它出貨乾淨後就撒手不管了,任由你從天上掉下來,而它已另外尋覓新的炒作對象重新囤貨炒作。接最後一棒的收藏家也不要寄希望此類基金還會幫你托盤,若要想手中的貨東山再起,除非有誰願意在這樣的高位接盤炒作,這種可能性和成功機率很小。中國的藝術品投資者和藝術家已經親身體驗了“中國當代藝術”炒作過程的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