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精神支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13 09:53:48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人民日報》報道,河北省涿鹿縣開發黃帝炎帝蚩尤的“中華三祖文化”,值得關注和支持。

  考古學家說,“看一百年的中國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國到北京,看兩千年的中國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國到涿鹿”。考古看的總比常人更遠。我們為什麼要“看五千年”,要去探討那麼遙遠,其中既有眾說紛紜的史料考證、也有種種神話傳說的“三祖文化”?

  “三祖文化”關聯著中華文化的根脈。“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梁漱溟語)文化是民族的根,無論歷史多麼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麼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刨了根、丟了魂,都必須把根留住,根深才能葉茂。

  我們不妨以土耳其的教訓為鑒。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有過奧斯曼帝國輝煌的大國,本屬伊斯蘭文明,但在現代轉型中卻以最大的決心徹底與伊斯蘭文明斷絕關係,力圖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分子。結果如何?不管土耳其如何努力,西方從來都沒有把土耳其看成是“西方國家”。

  亨廷頓指出,這種不願意認同自己原有文明屬性,而又無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狀態,必然會在全民族形成一種在文明上精神上無所歸宿的極端沮喪感。而縱覽一部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頽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文化常積澱於傳統之中,傳統是民族的本。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而民族精神卻立足於民族的情感認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