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4日電/11月30日上午,北京市第二屆西城電子商務節之琉璃廠收藏文化節如期舉行,全國市長書畫院副院長 原琉璃廠管委會副主任沈念樂在開幕上午的講座中為參加文化節的觀眾介紹了琉璃廠的歷史淵源,更介紹了很多琉璃廠的歷史軼事。
在琉璃廠工作十餘年的沈念樂見證了琉璃廠在建國後的沉浮,他參與修復了琉璃廠湖廣會館,跟街上的各種行家大拿成了好朋友,雖已退休還是會時常在琉璃廠走動,這條街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能缺席的一部分。他說起有人拿琉璃廠比作巴黎的文化長廊等國外著名的文化市場,感到這種說法太過妄自菲薄,在他眼裡琉璃廠是無與倫比的一條街,沒有哪個國家的哪條街可以與之媲美。
琉璃廠的興起充滿了戲劇性。這裡古時本是擺地攤的街頭市場,一步步走到今天,歷史上興起的幾個歷史節點恰巧是國家蒙難的時候。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直到北洋軍閥混戰時清東陵的被盜、溥儀離開紫禁城,大量長期被皇家貴胄壟斷的珍貴文物流入琉璃廠市場,最終使這條街興盛形成如今的規模。進入共和國時代以來,直到最近十幾年收藏熱重新興起,文化產業被政府當成一項戰略政策,琉璃廠第一次在一個國家富足承平的時代迎來興旺。沈念樂見證了琉璃廠隨國運沉浮的歷程,作為全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市場的一位見證人,他眼中的文化產業是什麼樣子呢?
文化中國:剛才聽您介紹琉璃廠歷史,能感覺到您對琉璃廠了解的很透徹,您對琉璃廠的感情也很深。
沈念樂:我們對這條街研究的不夠,琉璃廠為什麼能夠成為這樣一條文化長廊?當然我們也不是索引派,也不是考證派,但我們要搞清楚它為什麼能把皇家的文化、民間的文化、士子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這樣一個琉璃廠。這個有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他不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他是一種機緣,是有因緣的,沒有前因後果哪能形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