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新華網報道,“人類食物的獲取方式從簡單的采集變為生產,人類就進入了農耕文明時代。也就是小農經濟,守望田園、辛勤勞作。”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後溝古村景區負責人王鵬軍向身旁的遊客講解著。
後溝古村在2003年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調查範本,被譽為“黃土旱原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
與別處景區人聲鼎沸的景象不同,村莊仍保持著罕見的靜謐和安詳,全村75戶250人。村民們肩負著傳承農耕文化的重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原生態生活。但這些在現代人眼裡就已經是“行為藝術”了。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古村落的消失無可避免。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遺址、陝西省漢陰縣古梯田、內蒙古興安盟綽爾河農耕博物館等遺跡遺存作為“文化象徵”得到了搶救性保護,它們凝固著各自地域的農耕記憶。
郭玉根的祖上世代釀酒為生,家中的酒坊已經有200餘年歷史,他本人有30年的釀酒手藝,鼎盛時期每日釀酒200斤,供不應求。“這裡的食品絕對天然、綠色、無公害”,現在他已經變身“演員”,產量也降至每日70斤,但凡來村者必慕名參觀品嘗。
後溝古村裡,古老的酒坊、醋坊、油坊、米坊、豆腐坊、餅子鋪等傳統手工作坊一應俱全。村內建築都保存完好,“明走暗洩”的地下排水系統歷經千年之後仍然發揮著功效,村莊逢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濘。魁星閣、文昌廟、真武廟、關帝廟等18座廟宇囊括其中,符合黃河流域漢文化“諸神在位”的特點。當然,各廟各神之間絕不會“對衝”,古代的設計者已經按照“五行學說”的要求進行了嚴格的布局。
精神生活在農耕時期不可或缺,社火、廟會等各種民俗一直延續至今。後溝村中至今仍有戲班,村民不分男女都能將打鼓打出花樣,擺造型、唱幾嗓都有模有樣,彰顯著北方人的豪情。
“讓子孫後代能直觀地看到中國北方的“傳統村落”,感受先祖改造自然和創造生活的智慧和勇氣。”王鵬軍說,古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保護古村落的本質是保護和傳承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