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城市的虧欠幾時能還
記者:說到回鄉,很多人會想到農村務工人口,為什麼他們成為典型?
李河:快速的城市化中,農村人口離開故土進入城市,但並不是進入城市就代表城市化已經完成,實際上還有一個管理的問題。大量流入城市的人才、民工,尚沒有獲得正式的身份,城市戶籍人口享受的權利、福利,沒有惠及到移民,這就造成了他們的過客心態,中國對民工的虧欠,還遠遠沒有補償。
記者:沒有歸屬感?
李河:是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民工是廉價的勞動力,是出口創匯的支持者,甚至是經濟震蕩時的減壓閥,但是城市給了他們什麼呢?那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進城的人們,現在過了二十多年了,他們也老了,沒有更多的勞動力可以出賣了,但他們看不到城市對他們的安排。今天看民工,也是分群體的,一部分,進了城,不回去了,就以外來人的身份在城市裡生活下去。第二部分,賺了錢,獲得的財富,轉而到小城市買房子生活。第三部分,賺到錢,回鄉蓋房,只把青春留在了城市。
城市:故鄉或許只能是懷念
記者:進入城市,不代表城市化完成,如何才算?
李河:城市化有三層含義,其實也是三個步驟。第一,把外來人口遷徙到城市,把農民游離出土地。城市化最大的外延,就是外來人口、流動人口,但這只是第一步,目前我們的城市大部分還停留在這一步。第二,把外來、流動人口轉化為常住人口,這是城市真正兌現公共權利的一步,來到這兒,就是這兒的公民,現在我們有的城市也開始做這樣的工作。第三,真正完成現代性的城市化,人們獲得了權利上的保障,同時在觀念上也有了現代都市居民的概念,故土意識被剝離,現代社會意義上的家庭建立。
記者:在您看來,我們離完成還得多久?
李河:我想,可能還得三五十年,那個時候,故鄉可能真的只能懷念了。城市化必然會繼續,鄉土觀念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大規模的還鄉潮,出現在急劇的變化和斷裂之中,中國人的鄉土觀念,也在最後的關頭放出璀璨的光芒。第一代的遷移者,最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和痛苦,快樂的是,他們的生活水平、見識、眼界、胸襟都在提高,痛苦的是,少年時代猶在眼前,可是故鄉已經一去難返了。而到了二代以後,他們在城市中長大,他們的習俗、生活、交往的圈子都構建在城市中,特別是大都市中,習慣於城市內部的漂泊,反倒覺得久在一地是不對的。而且,他們基本上享受到城市的安排,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重回父母的故鄉了,即便是偶爾回去,也更多是當做旅遊的目的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