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春節,變和不變的文化符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0 10:05:19  


 
  不過,春節仍然牽動著億萬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愫。雖然電話、網絡拉近時空距離,但春運還是“人類也無法阻擋”,穿越半個中國不過是為了跟家人吃一頓晚餐;雖然新衣服隨時能取下衣架,但過年時的煥然一新還是有別樣意味。這個節日,凝結著親情和鄉情,寄托著慰藉和希望,是高度流動、飛速變化的時代最深的鄉愁。只要這樣的內核存在,春節就不怕改變。

  選擇怎樣過年時,公眾可能並不在乎形式。在每年除夕響個不停的手機裡,在年年“邊罵邊看”的春晚裡,我們都能看到,是公眾的自發選擇,促成了春節的變化。實際上,從紙張的發明讓桃符換成對聯,到電燈出現後燈籠只剩下軀殼,春節又何嘗拒絕過變化?變和不變之間,這個節日總在與時代一道前行。

  當傳統走上現代進程

  春節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節日”,但能如春節這樣深深扎根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精神世界中的因素,畢竟還不多。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如這一稱號一樣,在社會生活中消失,只是作為化石或者標本的存在。那些未能進入遺產名錄者,甚至遭遇了被塵封進歷史的命運。而以春節的變和不變來反觀,或許能觸及傳統遇到現代時的根本問題。

  如果認為手機短信毀了禮儀、網購年貨衝淡年味,因而批評甚至禁絕,脫離時代的春節難免會走進死胡同。其他的傳統又何嘗不是如此?傳統建築適宜居住,但在城鎮化潮流無可逆轉的今天,獨門獨院或許只是田園幻想;傳統醫學博大精深,但面對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同樣需要改變。中國經歷的這“千年未有之變局”,已經讓農耕時代的舊知識、舊傳統“不複當年明月”。我們必須得接受這種改變,抱殘守缺的文化原教旨主義,只會讓更多東西變成絕響、成為傳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