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變動不居中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正揭示出,文化傳統同樣可以有新的包裝、新的形式。音樂家鮑元愷的《炎黃風情》,讓人在西方交響樂團的提琴管笛之間,細味中國音樂之美;莫言以魔幻現實主義形式,書寫民間傳說、歷史和現實,征服諾貝爾獎評委。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理應注入現實的語境,在與時代、與受眾的互動中,進入新的境界。
不過,也要看到,無論是全球化、信息化還是現代化,我們都不能丟掉文化之魂。正如春節有著時序輪回、親情鄉情這樣不變的內核,訴諸人類心靈最深處的情感,面對傳統文化在過去與現在間的時態轉換,文化工作者、文化管理機構需要回答的是,哪些是可以剝離的角質層,哪些是應該保留的必選項,而哪些又是可以發展的生長點?
說到底,春節的文化問題,還是一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問題,是“以什麼樣的視角認識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文化、以什麼樣的思路發展文化”的問題。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才能在時代的樂章中,把握好文化的旋律和節奏。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