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字是進化的:繁簡之爭是偽命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3 10:01:33  


 
  其實,《大學》裡出現“後”字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叫同音假借。蘇培成老師如果認真讀一下注釋,就會發現,這樣的字,朱熹還要再解釋一下,解釋說等於“後”,為什麼?正是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且不應當歸並的字。古代文字學家常以此為例講經傳的同音假借現象,而且這個“後”還只能和“後”的“時間義”通假,不可與“方位義”通假。

  最近,香港影星黃秋生發微博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引發了又一場爭論。這裡他使用“正體字”來代指繁體字,港台有很多人持這種說法。

  十多年前,我在台灣講學時,曾告訴台灣人說,台灣用的是繁體字,對應大陸的簡體字。台灣用的並不全是正體字,如“裡外”的“里”,台灣用“里”,而這“里”則是典型的俗字。正俗是相反的一對概念,正字是見於經傳的正統字,而俗字則是民間坊間流傳的。為了讓俗字成為新的正字,二十年代末,劉半農還專門搜集整理了《宋元以來俗字譜》,用於簡化漢字。

  這場爭論中,大家並不關心正俗問題,所關心的是,不使用繁體字,華夏文明是否還能傳承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大,需要大家認真研究討論,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的。所以,我認為,而僅從審美的角度看,簡化漢字確實破壞了中國傳統審美觀,書法作品還大都保留使用繁體字。漢字的方正被打破,歪斜成為主流。如“污染”的“污”,其正字是“汙”,這兩字原本是古文和今文之別,中國古代典籍以今文為正。其字形堂堂正正,卻被簡化成古文的拐了幾道彎的“污”。

  支持簡化字者最愛強調:簡化字易認、易寫,有助中國掃盲成功。
  
  其實,文字並不一定是簡單就易認。如前面提到的“鄧”字,原本是“鄧”,首先“登”字並沒有被簡化成“又”,而且“登”又是常用字,根據構字原理,“鄧”是形聲字,“登”為聲符,“阝”為義符,表示地名,由地名再到姓氏,自然而然。幾乎不用怎麼講,這個字就能記住。再如“習”字,繁體的“習”上面是張開的雙翅,下面是日出,意為早上鳥兒練習飛行。它與學不同,“學”字是大人教孩子認“臼”中的“爻”,是由不會到會的學,而習則是練習。瞭解了字中透出的字理,讀《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很容易明白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